Thursday, December 22, 2011
Saturday, November 5, 2011
Back From San Diego
Returned from another conference down in San Diego. It was great meeting some of the people doing similar work to me, but it was the first time that I couldn't wait to leave and return to school.....
Sunday, October 23, 2011
Thursday, October 20, 2011
Sunday, October 16, 2011
Monday, October 10, 2011
Sunday, October 9, 2011
Saturday, October 8, 2011
Friday, October 7, 2011
Wednesday, October 5, 2011
Tuesday, October 4, 2011
Monday, October 3, 2011
Sunday, October 2, 2011
Saturday, October 1, 2011
Friday, September 30, 2011
Wassenaer: Concerti Armonici (Brandenburg Consort/Goodman)
Unico Wilhelm van Wassenaer (1692–1766) 伯爵是十八世紀初荷蘭的貴族,也是個業餘的作曲家。今天他在音樂史上流名的地方,應該就是這一套六首標題「Concerti Armonici」的協奏曲。和Domenico Gallo的奏鳴曲一樣,這些作品一度被誤認為是Pergolesi的作品。當初Stravinsky在寫芭蕾Pulcinella時,也以為參考的是Pergolesi的音樂。
Tuesday, September 20, 2011
J.S. Bach: Toccatas BWV 910 - 916 (van Asperen)
「知識就是力量」,相信巴哈知道這個道理。年輕的巴哈是個勤學不倦的好學生,練就了一身「吸音大法」,廣大吸收了各國音樂曲風。少年巴哈已是個厲害鍵盤手,不僅了解南歐Frescobaldi開始的鍵盤學派(由Froberger傳至德國),熟悉北歐Sweelinck為首的學派(Buxtehude為最主要的代表),更通曉法國鍵盤曲的風格。1717年,巴哈在德勒斯登(Dresden)時,受邀和法國鍵盤手Louis Marchand比試鍵盤技巧。當時實際情況是怎樣,因為文獻中加油添醋,所以歷史學家多有保留,但大家普遍接受的說法是Marchand最後一刻怯戰而先行離開回到巴黎了。這不戰之戰,也讓巴哈一「戰」成名,在德語國家流傳了開。
Saturday, September 17, 2011
Europe 2011: Edinburgh Day 1 (9/16/2011) Part 1 (Chinese)
2010年奧地利的遊記還寫不到三分之一,2011年的歐洲行已經到來。這次,趁印象還深的時候將一切記載下來,選擇在仍有時間的時候簡單發文好了。奧地利之行,很有可能得繼續再閒置一段時間。再者,為了省事,所以不會像奧地利一般那麼詳細地紀錄一切。簡單地說,就是個懶人遊記~~ 貼貼照片,簡單交差囉~~
Saturday, September 10, 2011
Legrenzi: Trio Sonatas 1655 (Op.2) (Parnassi Musici)
Giovanni Legrenzi (1626 – 1690) 是義大利巴洛克中期最重要的作曲家之一。他的聲樂和器樂作品,漸漸脫離文藝復興時期的影響,奠定新曲式,將音樂帶入下一個階段。大家熟悉的晚期巴洛克曲式和曲風,便是Legrenzi開始發展的。另外,如要談談師徒關係,Legrenzi成為威尼斯的聖馬可大教堂的音樂指揮時,他指導的幾位後輩當中最有名的,莫過於「紅髮牧師」韋瓦第(Vivaldi)。
Tuesday, August 30, 2011
Leclair: Violin Sonatas Book 1 (Op.1) Nos.1-4 (Butterfield/McGillivray/Cummings)
Jean-Marie Leclair (1697-1764),之前在這兒有稍微介紹過他。他是法國當時最重要的小提琴家,算是法國小提琴學派的創史人。在他之前雖有其他的作曲家有出版小提琴奏鳴曲,但論作品的素質都遠不及Leclair。Leclair另外史上留名的,應該是他最後的下場。1764年的Leclair已經和老婆分居多年,並在巴黎治安較差的一區買了另一棟房子。有一天他回家時,背部被捅,遇刺身亡。殺他的兇手沒有被找到,至今是個謎。有人說是他前妻,也有人說是他的姪子。
Labels:
Baroque Music,
Baroque: Sonatas,
CD Reviews,
Composer: Leclair
Saturday, August 20, 2011
Johann Graun: Sinfonias and Flute Music (Ensemble barock a.c.c.u.u.t.)
Johann Gottlieb Graun (1703– 1771) 是晚期巴洛克與早期古典的德國作曲家。他和弟弟Carl Heinrich Graun是Frederick the Great(腓特烈大帝)仍是王儲時,在Rheinsberg宮廷樂團裡重要的音樂家。Carl Heinrich是樂團指揮(Capellmeister),而Johann Gottlieb是首席(Concertmeister)。Carl專攻聲樂,是當時德國重要的歌劇作曲家,而Johann則是主攻小提琴。因為當時音樂的風氣,歌劇被擺在第一位子,因此很可惜地Johann的名氣總是被弟弟蓋過。
Wednesday, August 10, 2011
Musica Napoletana: Sonate a Quattro - Ragazzi - Avitrano (Accademia per Musica)
十八世紀初的拿坡里(Naples),是音樂風氣非常旺盛的城市。因為有Alessandro Scarlatti和Nicola Porpora(有關他的生平詳見之前這篇)等聲樂作曲家,所以拿坡里基本上是聲樂創作的大本營。純器樂的作品,反而是少數。重要的器樂作曲中心,則是在羅馬,威尼斯,以及波隆拿等地方。
Friday, August 5, 2011
Saturday, July 30, 2011
Buxtehude: Seven Trio Sonatas Op.2 (Holloway/Linden/Mortensen)
Dietrich Buxtehude (c1637–1707) 是十七世紀北歐最重要的巴洛克作曲家之一。今天他主要的貢獻來自於他的風琴曲,是巴哈之前最重要的代表。今天的風琴音樂會中,咱Buxtehude或許是第二常被演奏的作曲家吧。Buxtehude可以說是影響巴哈最深的音樂家之一。在1705,年僅20歲的巴哈為了親耳可以聽到Buxtehude表演風琴,特地從Arnstadt步行了250公里,到Buxtehude位於的Lübeck,並在那兒待了三個月,耳濡目染。
Wednesday, July 20, 2011
The Music of Armand-Louis Couperin (Pieces de Clavecin) (Jennifer Paul)
Couperin是法國巴洛克時期最重要的音樂家族,相當於德國的Bach家族。從1653到1826之間這173年,Couperin家族中的六位成員完全壟斷了巴黎St-Gervais-et-St-Protais教堂風琴師一職。其中,有Louis Couperin以及音樂史上更有名的François Couperin。Armand-Louis Couperin (1727–1789)是François Couperin晚一輩的姪子,也是在Louis還有François之後,Couperin家族裡最重要的作曲家。
Friday, July 15, 2011
Sunday, July 10, 2011
Purcell: 12 Sonatas in 3 Parts (London Baroque)
之前已寫過有關William Williams的音樂,不過真正該致敬的,是 Henry Purcell (1659 – 1695) (普賽爾) ,英國出過最偉大的作曲家之一。在他短短的36年的人生中,寫了無數的宗教音樂,世俗聲樂,以及在擔任宮廷音樂家時為讚美君主和聖人的頌歌(ode)和慶祝君主歸來的歡迎曲(welcome songs)。他的純器樂曲,雖然數量較少,但一來保留舊式英國文藝復興的風格,二來引進法國和義大利較新的音樂語言,融合成為獨特的英國巴洛克曲風。在普賽爾過逝後,得等到十九,二十世紀的艾爾加,英國才又有搬得上國際舞台的作曲家。這中間,英國雖然有些自己的小作曲家,但儼然如音樂沙漠一般。
Thursday, June 30, 2011
Alessandro Scarlatti: Concerti Grossi + Cello Sonatas (Accademia Bizantina / Dantone / Valli)
Alessandro Scarlatti (1660 – 1725) 是俗稱的「大史卡拉第」,為鍵盤作曲家Domenico Scarlatti之父。大史卡拉第在聲樂上的貢獻,功不可沒。他可能是清唱劇上最量產的作曲家之一,而他常常被譽為「拿坡里歌劇樂派」的創使人。他歌劇中前奏時常用到的義大利序曲(Italian Overture),為「快–慢–快」的結構,也是日後古典交響曲的前身。而他詠嘆調中使用的ABA「三明治」形式,也是日後的歌劇都經常跟著使用的。
Thursday, June 23, 2011
Monday, June 20, 2011
Jarzebski: Canzoni e Concerti (Ensemble Mensa Sonora / Jean Maillet)
好幾年前我買了Olympia出的一套2CD裝的音樂,為波蘭文藝復興末巴洛克初的作曲家Adam Jarzebski (c1590 - c1648)的作品全集。當時是聽都沒聽過他,只是一時新奇,所以就將它給買了下來。只是,那套錄音是用現代樂團的編制和演奏方式,聽起來完全不對境。這種時空錯亂,好比李白拿著Ipad寫詩,或是關羽拿著機關槍殺敵一樣。
Monday, June 13, 2011
Friday, June 10, 2011
Aufschnaiter: Serenades (from "Concors discordia" Op.2) (L'Orfeo Barockorchester / Michi Gaigg)
Benedikt Anton Aufschnaiter (1665-1742) 是巴洛克中期的奧地利作曲家,更是Georg Muffat過逝後在Passau宮廷音樂指揮(Kapellmeister)的接班人。他出生於奧地利西邊Tyrol郡的Kitzbühel,但似乎在維也納待了許多年。Aufschnaiter當時結識未來的顧主,Passau的采邑大主教(prince archbishop) Johann Philipp von Lamberg時,已經年近四十了。Passau采邑大主教後來換了人,Aufschnaiter仍繼續當他的音樂指揮直到他自己去逝為止。
Wednesday, June 8, 2011
Monday, June 6, 2011
Monday, May 30, 2011
Mattheson: Der Brauchbare Virtuoso (Op.7) (Trio Corelli)
Johann Mattheson (1681-1764) 是音樂史上的一個傳奇人物。雖然他身在漢堡(Hamburg),也葬在漢堡,中間他的經歷可是相當豐富。雖然他也寫了不少音樂,但今天他留名青史的地方在於,他是當時最量產,也最俱有權威的音樂理論學家與評論家。他著作的二十幾本書,不僅巨細靡遺地記載了當時各地最新的音樂風格與最重要的音樂家。因為他自己是唱歌劇起家的,因此一直主張並維護戲劇化的音樂風格。批評十七世紀的風格為過時,他是算是巴洛克轉型到galant style的重要推手之一。更重要的插曲是,他差點成為殺死韓德爾的千古罪人。要是當時不幸的事情果真發生了,今天也沒有「彌賽亞」這個不朽之作了。
Friday, May 20, 2011
Corradini: Partitura del Primo Libro de' canzoni francese a 4 & alcune suonate (Aulos Consort)
Nicolò Corradini (c.1585 – 1646) 是巴洛克早期的義大利作曲家,在生前算是享有一定名氣的作曲家。出生於Cremona,他拜當地的音樂家Omobono Morsolino為師,在他過逝時繼承了Cremona大教堂風琴師一職。1611年,他又同時擔任了大教堂裡另一個禮拜堂Laudi的風琴師,並於1635因Merula轉任他職而接下了Laudi音樂總指揮(maestro di cappella)一職。
Tuesday, May 10, 2011
Saturday, May 7, 2011
Saturday, April 30, 2011
Blavet: Sonatas for flute and continuo Op.2 (Sonates mêlées de pièces) (Guimond/Manson/Toll)
Michel Blavet (1700-1768) 是十八世紀法國最知名的長笛家,更是聲名遠播至整個歐洲。普魯士帝國的國王Frederick the Great(腓特烈大帝)在還是王儲時曾經企圖延攬他被拒絕,而德國有名的長笛家和作曲家Quantz在和他相遇之後,更說Blavet是他最欽佩的長笛家。
Wednesday, April 27, 2011
Sunday, April 24, 2011
Friday, April 22, 2011
Sebaceous Naevus (Nevus)
這次回台灣主要目的之一為開一個小手術。有個生在頭上的一個胎記,更正確的說法是一種痣。這次回來,才搞清楚正式的醫學名稱為seborrheic naevus,或是更常見的說法為sebaceous naevus。這是一種脂漏性組織,為一生下來就長在頭皮上的痣,是微微隆起的一塊且不長頭髮的皮。好在長在頭上,有頭髮蓋住,不然其實樣子還頗噁的。(比較大膽的人,可點這裡的醫學網站前去觀看。 )通常這種組織會病變的機率不大,但為了一勞永逸,有時醫生還是會建議切除。
Thursday, April 21, 2011
Back from Taiwan
Wednesday, April 20, 2011
Handel: Concerti Grossi Op.3 (Les Musiciens du Louvre / Minkowski)
韓德爾1740所寫的作品六協奏曲,和Corelli的作品六並列為巴洛克最有名的大協奏曲。不過,在1734年,韓德爾就已經有一套作品三的大協奏曲問世。和作品六最大的不同是,他這套作品形成背後的故事還相當複雜。
Sunday, April 10, 2011
Christopher Simpson: The Monthes (Sonnerie)
- 因為幾週前去聽了有關該作曲家的音樂會,因此決定在這兒寫一篇介紹他的文章。Christopher Simpson (c.1602-1669)是早期巴洛克的英國作曲家,也是十七世紀初古中提琴音樂的重要作曲家之一。
Labels:
Baroque Music,
CD Reviews,
English Consort Music
Saturday, April 2, 2011
solicitors and spam
為什麼我的blog會被看上????
多了一堆垃圾留言,讓我極不爽。
WTF is my blog being targeted by these spam advertisements?
多了一堆垃圾留言,讓我極不爽。
WTF is my blog being targeted by these spam advertisements?
Wednesday, March 30, 2011
Sunday, March 20, 2011
Herrando: Sonatinas for Viola d'amore and bass continuo (Ronez/Taschner/Kubitschek)
Joseph de Herrando (1721 – 1763) 是十八世紀西班牙最有名的本土小提琴家,並出版了當時西班牙最重要的小提琴教學法。Herrando和Domenico Scarlatti與Carlo Farinelli(電影「絕代豔姬」裡的閹人歌手)更是十八世紀馬德里西班牙宮廷音樂家裡的三巨頭。一幅西班牙宮廷畫裡,出現他們三位站在一塊的畫像,更是印證這件事實。
Tuesday, March 15, 2011
Saturday, March 12, 2011
Subscribe to:
Posts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