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March 3, 2024

Viotti: Complete Violin Concertos (Franco Mezzena)

Giovanni Battista Viotti (05.12.1755 – 03.03.1824) 200th year death anniversary. Complete Violin Concertos (Franco Mezzena).

「今天想做什麼運動?」
「Viotti (我要踢)足球!」

沒氣力寫太多,僅寫個短文。要看Viotti的詳細生平,請拜讀 龔詩堯 的大作

剛好趁這個機會,將Viotti的29首小提琴協奏曲聽了一回。只是一下子聽太多這種古典時期作品,頭腦裡的音樂全都糊在一塊兒了😁~~~

大致上,Viotti的小提琴協奏曲可分為兩時期,在法國的第一至第十九號,與到英國的第二十號至第二十九號。法國巴黎時期的編制比較小,弦樂之外通常就是雙簧管與圓號。到了英國倫敦,樂團聲勢就比較浩大了,最壯觀的有長笛、單簧管、低音管、小號、還有定音鼓。在法國時期若對樂團比較不重視,那是因為重點都在小提琴炫技上。而他之後受到海頓的影響,Viotti到了英國除了擴大樂團,也降低了小提琴獨奏的困難度。一說是他取得小提琴與樂團之間更好的平衡,但另一說法基本上就是人老了,拉不動太變態的曲子了。但「難度降低」一詞對一般常人,是非常相對的~~

Viotti比莫札特早一年出生,卻只比貝多芬早三年離世。他的音樂風格牢固地紮在古典時期,晚期曲子雖有早期浪漫風的影子,但沒完全跨過去。儘管如此,在貝多芬與Paganini的小提琴協奏曲裡聽得出Viotti的影子,也都是有實際脈絡可尋的。譬如,第二十五號協奏曲終樂章的三角鐵以及民謠旋律,不聯想到Paganini也困難。(Paganini年輕時常演奏Viotti的音樂也是被清楚記載的)。

今天他第二十二號協奏曲最有名,遠超過其餘協奏曲。除了是Brahms的最愛而且給與高度評價,二十世紀的幾位小提琴家大師錄過也幫助打響了它現代知名度。緊追在後面的,還有第二十三號。值得一提的是,Viotti在創作這些協奏曲選擇了不少小調,當時並不常見。二十九首協奏曲有近三分之一是小調,而晚期英國的那幾首,甚至有到一半。有名的第二十二首就是A小調,而被視為法國時期最出色的第十九號也是G小調。

Dynamic這一套Viotti的完整小提琴協奏曲集,從1990至2004年總共花了14年。小提琴Franco Mezzena為Salvatore Accardo的學生,挑戰此計劃非常可敬,不僅從第三張開始獨奏兼指揮,而且許多協奏曲的cadenza(裝飾奏)都是自己寫的,某方面體現了當時十八世紀末與十九世紀初的演奏狀況。

可是必須說樂團的演奏水準有點不穩,系列較早期的錄音比較明顯,到了後來倒是有點改善。Mezzena的技巧可以完全駕馭這些曲子,也是無庸置疑,有時光聽他能成功執行就有單純的痛快感。整套系列,特別是身為完整協奏曲系錄音,大致上是肯定的。

可是,對Mezzena與樂團的最大批評,就是他們的演奏風格過於傳統,停留在二十世紀中後詮釋古典時期音樂的方式。除了長音的vibrato過多是最明顯的(也是我最不能接受的),在許多樂句的修飾常常很單調,特別是同樣的pattern出現時,完全沒變化。這也代表Mezzena在快樂章的表現比較成功,比較能接受。在莫札特與貝多芬的音樂今天都已經常用古樂器演奏,或是用現代樂器但表演方式參照古樂風的情況下,Viotti這套總是美中不足。


要尋得上面上任何Viotti的古樂錄音,就真的是難上加難了。好在,他最有名的第二十二號小提琴協奏曲,Elizabeth Wallfisch與Roy Goodman帶領的Brandenburg Orchestra (算是Brandenburg Consort的擴充版) 在90年代中期曾錄過。Goodman與Brandenburg Consort和Parley of Instruments在Hyperion的許多錄音,雖然有時間的痕跡了,但有的我還算蠻欣賞的。Wallfisch我手邊的錄音也不少,今天對她演奏巴洛克音樂的方式有些意見,但對於古典時期的曲子,我卻認為她相當適合。有時Wallfisch的音色並不是最美麗或最均勻的,但她和Goodman的樂團的詮釋更為大膽,抑揚頓挫與對比更顯著,古樂器音色和演奏也留下更深的衝擊,也是更令人滿足的體驗。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