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 I entertain you with some music by Gallo, Wassenaer, or Monza?"
"Who?"
"The true sources behind Stravinsky's Pulcinella."
"Oh!!"
小學開始接觸古典樂時,當然從莫札特與貝多芬入門,再到早期浪漫派。有一次鋼琴老師放了一點Stravinsky,嚇到音樂心靈天真又單純的我,造成的極大創傷,久久不能撫平。不過有一天,老師在電話另一頭放了一首曲子,叫我猜猜是誰寫的。巴洛克曲風的音樂,我當時認識的就那幾位,輪了一圈都不對。當老師公佈謎底是Stravinsky的時候,我立刻大叫「怎麼可能是他寫的?!!!!!」
Stravinsky的芭蕾舞樂Pulcinella是於1920年左右完成的,並於1920年五月在巴黎歌劇院首演。當初著名Ballets Russes的團長Sergei Diaghilev想要設計一齣根據十八世紀的故事與音樂的芭蕾舞劇,再度找Stravinsky合作寫音樂。Diaghilev堅持用巴洛克樂,原本Stravinsky是非常排斥的。要知道,相傳他曾不屑批評Vivaldi「不是寫了500首小提琴協奏曲,而是同一首協奏曲寫了500次」。不過,當Stravinsky認真研讀這些十八世紀的樂譜之後,不僅完全大改觀,甚至開啟了他重要的第二創作時期,Neoclassical「新古典」曲風,為時約三十年,也是他三時期(Russian, Neoclassical, Serial)裡最長的。
二十世紀初對巴洛克音樂的考證仍然原始與粗劣,Stravinsky當時所參考的音樂,許多被錯誤列為是Pergolesi的音樂,今天甚至發現竟高達九成!Pulcinella裡的聲樂曲多是Pergolesi歌劇裡的aria,不過還是有一首是音樂學家Alessandro Parisotti (1853-1913)所寫的,和Remo Giazotto的「Albinoni Adagio」一樣,真的是「異曲同工」。但是裡面的純器樂曲,除了一首是Pergolesi的大提琴奏鳴曲之外,其餘真的都不是Pergolesi所寫的。當初有如此荒謬的現象,多半也是因為Pergolesi在世時頗享有名氣的,卻又英年早逝,引發了不少後人的遐想。因此,同時期的曲子,若不清楚作曲家是誰,就一概歸給Pergolesi了~~這種情形也有發生在J.S. Bach與Mozart的身上,並不完全奇怪,只不過亂標成Pergolesi曲子的數量真的是高得離譜。
器樂曲的實際作曲家有三位:Domenico Gallo (1730 - c1768)、Unico Wilhelm van Wassenaer (1692–1766)、以及Carlo Monza (c1696 - 1739)。其中,Gallo的音樂被用得最多,完整Pulcinella的19首裡就有7首,特別是開頭和結尾正好是Gallo的12首三重奏鳴曲第一號的首樂章以及最後一首(No. 12)的終樂章。多年前就已介紹過Gallo的生平和這十二首三重奏鳴曲,這邊不細聊,有興趣的請點這兒:
Wassenaer是荷蘭貴族與業餘作曲家,其音樂我是最早聽說與接觸的。Pulcinella裡只用了他的一首,Tarantella樂章是來自他Concerti Armonici的第二號協奏曲。Wassenaer也曾發文介紹過,所以這邊也就不囉嗦了。
今天主要想聊的是第三位Monza,算是近期重溫Stravinsky的Pulcinella時才正式認識的。今天他的生平和事蹟的紀錄不多,只知道他在米蘭那一帶出生,在旁邊的Vercelli過逝。當初他入選Bologna的Accademia Filarmonica音樂學院時,多半也是有親自去一趟。Monza主要作品為歌劇與神劇,在義大利各城市上演,他實際走訪的可能性極大。所以除了北義大利,他的活動範圍也有到羅馬與Napoli。
今天他勉強還能留下一滴滴的名,靠著他的大鍵琴曲。雖然Monza是義大利人,但他卻選擇使用法文標題:Pieces Modernes Pour le Clavecin。一個說法是Monza所效忠的Vercelli宮廷和Turin極靠近。而Turin的Savoy家族和法國宮廷的關係良好,文化交流密切,所以使用法文還蠻常見的。另外,組曲仍然是法國的天下,歐洲許多作曲家的鍵盤組曲的舞曲標題多用的是法文而不是義大利文,巴哈與韓德爾是最好的例子。
這張CD收錄了Monza鍵盤作品選曲,共有四首組曲以及一對前奏曲與賦格。Stravinsky的Pulcinella改編的Monza曲子,分別是E大調第一組曲的Air以及D大調第三組曲的Gavotte與六段變奏。既然選擇用法文,Monza對法式鍵盤曲自然有一定的認識。與Couperin同名的character piece Le réveille-matin (鬧鐘),致敬意味濃厚。上述的Gavotte也讓人聯想起Rameau,不過不是他同名的Gavotte et six doubles,而是陽光的Les Niais de Sologne與變奏曲。但身為晚期巴洛克的義大利作曲家,Monza這些曲子比較靠近歐洲的大眾cosmopolitan風格,更有J.S. Bach、Handel、Graupner、Mattheson、Krebs等晚期巴洛克德國鍵盤作品的影子。
英國大鍵琴家與風琴家Terence Charlston曾是著名室內古樂團London Baroque的鍵盤手,手邊擁有幾張他們的錄音。至於獨奏鍵盤曲,是這幾年他在Deux-Elles廠牌上錄的一系列小眾曲目,才開始認識的。Charlston整體彈奏紮實,樂句修飾與停頓上都很恰當。其他專輯,有時感覺他的詮釋仍有點謹慎,但這張Monza則比較沒那種印象。這或許和曲子本身風格也有密切的關係,因為十八世紀後的曲子的旋律性更高,樂句更甜美,感受力更直接。無論如何,Charlston的這張Monza聽得非常心曠神怡,也是眾獨奏專輯裡最喜歡的一張。
CD最後面又收錄了Monza的義大利前輩Monari (c1663-1697)與Pasquini (1637-1710)的一二首曲子,為了給一些對比,同時展示文化上的傳承。前者是頗冷門的作曲家,後者則頗有名氣,這首Cuckoo 奏鳴曲更是後來被Respighi改編至他的The Birds管弦樂組曲。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