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May 23, 2021

The Rest is Noise: Listening to the Twentieth Century (Alex Ross)

 

Finished after many "false starts". Comprehensive overview of the development of classical music in the 20th century. Tedious but ultimately rewarding. 
 
不見得需要喜歡,但應該要多瞭解。
 
很多50年前的電影看起來很過時,但為什麼50-100年前的古典音樂大家仍覺得很「現代」呢?當然,這樣比喻不完全恰當,因為半世紀前許多藝術電影,現在看還是前衛。同樣,有許多被歸類為「古典樂」的現代曲,也是有大眾吸引力的。
 
自認為聽的古典樂範圍算是廣的,不過太「現代」的曲子接受度仍還是偏低的。前New York Times,現為The New Yorker的資深樂評Alex Ross這本The Rest is Noise,當初從二手書義賣活動買回來多年(上面還有明顯的coffee stain),直到今年才下定目標將它念完,前一陣子順利完成。
既廣泛卻又同時足夠深入地討論西方古典樂在二十世紀的發展,書從Mahler與Strauss講起,以美國的minimalists(Riley/Reich/Glass/Adams)收尾。若我對二十世紀初至二十世紀中所寫的音樂還蠻熟悉的,那二戰後所創作的音樂(開始運用aleatory(隨機)概念或融入電子樂器)則越來越陌生,很多時候僅聽過作曲家名字,有時甚至連聽都沒聽過。
 
Ross從整個歷史社會背景出發,詳細解釋西方音樂在不同的國家及政權下(希特勒的德國、史達林的蘇聯、羅斯福的美國)是如何發展的。當然,任何時代還是有逆著大環境脫穎而出的案例(Sibelius、Britten)。
 
而一度是主流,非無調不行的avant-garde(前衛)作曲家們,也在接近二十世紀末時開始反思與轉變。物極必反是必然的,就連年輕時超級極端的Pierre Boulez在半世紀後的1999年都坦承當時「我們或許沒考慮到聽眾們是如何去感受音樂的~~」。
 
當今西方古典樂人,無法達到流行與嘻哈樂的巨星程度,身為作曲家更是面臨很大的窘境(大部分古典樂演奏的曲目都停在二十世紀初)。不過二十世紀的古典樂一直是「多支流」發展,除了國際化,和其他音樂類型更是有密切交流和激盪(搖滾樂團The Velvet Underground原來受Steve Reich影響甚深,而Reich本身接觸的音樂種類也非常廣)。未來會如何,就由它找尋自己的路吧~~
 
五百多頁的書,讀起來並不容易,因為待過紐約時報的Ross,都有「非賣弄龐大字彙不可」的習性。雖然沒有任何樂譜分析,但Ross仍仔細地敘述重要曲子的特性。這些音樂,不見得會變成日後常聽的曲目,但至少透過Ross的講解,更瞭解它們當初發展的脈絡與意義。未來若再度接觸這些曲子時,或許也不會那麼不知所以然。
 
(手邊一些二十世紀作曲家的大套裝,說不定也可以來認真啃一啃了)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