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June 8, 2021

Albinoni: Op.2 Sinfonie e Concerti (1700) (Insieme Strumentale di Roma)(Ensemble 415)

 

Happy 350th birth anniversary Albinoni (1671-1751), famous today for something he didn't actually write. For something he did write, his op.2 Sinfonie e Concerti (1700) marks the end of his early discovery phase.

「你玩這個很無聊耶~~」
「Albinoni(阿,比弄你)的有趣多了~~」

可憐的Albinoni,今天廣為人知的古典名曲Adagio in G minor《G小調慢板》,其實根本不是他寫的,而是音樂學者Remo Giazotto假借他之名創作的。又因此曲版權歸他,所以想必是賺得飽飽的。

不過Albinoni的音樂寫得很優美,旋律甜美動人,特別是慢樂章,因此今天有人封他為「慢板巨匠」。他寫了許多的慢樂章,都比那首Adagio in G Minor好聽幾十倍。當初國小國中就帶領我進入巴洛克古樂世界的作曲家裡,Albinoni的功勞尤其大。那時古樂器演奏還未普遍盛行前,Philips唱片公司早在1960年代起至1980年代,就已和I Musici錄了他的完整作品5、7、與9的協奏曲。曾經有段時間,這些都是聽了又聽,愛不釋手的CD。今天雖然已完全轉換至只聽古樂器演奏了,這些CD都留在台灣老家長霉,但當初啟蒙之恩,我也永遠記得。

雖然很早就有他的現代樂器錄音了,但今天古樂運動已進入主流的時期,他的古樂錄音反而屈指可數。跟Vivaldi和Handel(更別說Bach)每年推出不計其數的古樂錄音相比,Albinoni的情況淒涼得多了。今年是他350週年誕辰,也未見到任何唱片公司有什麼大動作。Erato出的那一套Tomaso Albinoni: The Collector's Edition幾乎都是Claudio Scimone帶領I Solisti Veneti的1970年代錄音,對於古樂迷們來說,根本是過時與慘不忍聞的東西。因此,今年只能翻翻並回顧手邊的舊錄音了。

當初入手的第一張Albinoni古樂錄音是哪一張,不能百分之百確定,但多半是Stradivarius的這張作品二sinfonie(奏鳴曲)與concerti(協奏曲)。 這是Albinoni早期於1700年出版,仍在發展階段時所寫的音樂。選擇將十二首曲子,一半拆成Sinfonie,另一半為Concerti,並非突發奇想,而是參考前輩Torelli作品五(1692)先前同樣的安排。不同於Torelli的主要地方在於器樂編制:Torelli的奏鳴曲採取典型的三重奏鳴曲(小提琴x2 + 數字低音),合奏協奏曲為四聲部,加了中提琴,而Albinoni則是在奏鳴曲與協奏曲都採用了他情有獨鍾的五聲部(a cinque)(小提琴x2 + 中提琴x2 + 數字低音)。

另外,Sinfonie與Concerti,也象徵著新舊曲式的世代交替。若sinfonie/sonata(奏鳴曲)是從巴洛克初期十七世紀就開始發展出來的形式,在Corelli到達成熟面貌,那十七世紀末concerti(協奏曲)仍在孕育階段。Corelli在羅馬從三重奏鳴曲發展出了concerto grosso(大協奏曲),而Torelli則是在Bologna將ripieno concerto(合奏協奏曲)演變出了solo concerto(獨奏協奏曲)。Albinoni在威尼斯遵循了Torelli的路線,同樣是獨奏協奏曲的早期重要推手之一,正式奠定了「快-慢-快」的三樂章形式,更是西方古典樂接下來300多年沿用至今的。因此,今天大家在聽心目中最喜歡的協奏曲時,也別忘了感謝一下Albinoni~~

Albinoni作品二的六首Sinfonie與六首Concerti,前者每一首曲子長度較長,後者較短。畢竟,協奏曲的創作還在摸索與發展,離Albinoni的晚期作品以及Vivaldi的協奏曲還有幾年。儘管如此,這些曲子已經有獨奏協奏曲的雛形了。五聲部協奏曲其實還多了一個「violino de concerto」聲部,不過不是一般大家可能會猜想的獨奏小提琴,而是合奏小提琴的部分。會有獨奏片段的,其實是第一小提琴。如同Torelli作品六的兩首協奏曲,Albinoni作品二的四首協奏曲也可視為最早的proto(初始)小提琴協奏曲。另外,不同於sinfonie常見到的模仿與對位,這些協奏曲的織體上明顯以homophony居多,主旋律清楚。

但話說回來,作品二的Sinfonie還是行之有年,比較完整與成熟的曲子。Albinoni善長編織出美麗的旋律,特別是各聲部交錯時,雖創作簡易但美不勝收。快樂章多半少不了對位於賦格,但充滿活力,旋律性也高,與平時對巴哈嚴謹與理性的賦格的印象是不同的。或許是基於這幾點,Chiara Banchini帶領的Ensemble 415(今已解散)當初選擇只灌錄作品二的六首sinfonie,捨棄過於原始的concerti。

兩個錄音,Giorgio Sasso指揮的Insieme Strumentale di Roma(直譯:羅馬器樂團)的演奏比較直接,但犀利有活力。二十世紀末的錄音,古樂演奏已經算蠻成熟了,或許可再更生動與有彈性些,但大體上算是頗耐聽的。Ensemble 415的詮釋則比較從容,速度沒那麼快,有時差異頗顯著,但是一來很大方且很有創意地加入大量的裝飾音,二來伴奏群裡多了double bass與theorbo,音色更圓潤豐富。 總歸來說,二者各有千秋,對於想認識Albinoni較早期器樂曲的人來說,都是推薦的錄音。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