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August 17, 2022

John Frederick Lampe: Pyramus and Thisbe (Opera Restor'd/Peter Holman)

 


Pyramus and Lampe, a mock opera by John Frederick Lampe (1702-1751)

「就跟你說那東西很Lampe(爛唄)!」

第一次聽說Lampe這位德國進口至英國的作曲家,是有一次看到Meng-Heng Chen老師表演他協奏曲片段的影片。後來發現Ensemble Caprice的Matthias Maute也有表演同一首的YouTube影片。
Lampe早期生平不詳,只知道來自Saxony(薩克森)區,曾在Helmstedt讀法律。只不過,擋不住音樂的誘惑,於1720年代到了當時歐洲的音樂之都倫敦。這個途徑和另一位名氣更大的德國佬Handel非常相似。而不知是否是巧合,Lampe在倫敦初期的工作就是在Handel的歌劇樂團裡吹奏低音管以及更大號的倍低音管(contrabassoon,又稱double bassoon)。

磨練了幾年,Lampe覺得可自己出師了,便決定另起爐灶,與詩人兼歌曲作家Henry Carey及作曲家們Thomas Arne和John Christopher Smith開始了英文歌劇計劃。但只是抄襲義大利opera seria(正歌劇),僅將歌詞改成英文,反而兩邊都不討好。親義陣營覺得你不夠義化,但抗義連線又覺得你太義化。因此,沒多久就徹底瓦解崩盤了。

好在,抄襲不成,但嘲笑總行吧。幾年前的The Beggar's Opera《乞丐歌劇》紅遍一時,這時Carey與Lampe便再來諷刺義大利歌劇,二人合作的The Dragon of Wantley大獲好評,第一季演出了69次,創了當時的紀錄,甚至還勝過The Beggar's Opera。

Lampe接下來的幾齣(嘲笑)歌劇都無法複製The Dragon of Wantley的成功。唯一的例外,或許就是1745年的這齣Pyramus and Thisbe。一大原因是1740年代,英國掀起了一股Shakespeare熱,開創了革命式的新演技詮釋法。而Lampe,完完全全跟到風了。雖然Pyramus and Thisbe的故事出自古羅馬Ovid的Metamorphoses,但莎翁在著名的A Midsummer Night's Dream《仲夏夜之夢》裡,就有出現Pyramus and Thisbe劇中劇的橋段,而且還是惡搞風。和絕大多數的嚴肅處理相比,Shakespeare算是特立獨行的。

Lampe的Pyramus and Thisbe的故事與歌詞九成是來自原本Shakespeare的A Midsummer Night's Dream。很多地方被刪減,但有些air也是有增添新歌詞。搞笑與無厘頭的設計,如開場白(Prologue)、分隔Pyramus與Thisbe兩家的那一面牆、月光、以及獅子都是會說話與唱歌的角色了,也都是Shakesepare原創的構想。而Lampe的音樂風格為典型的十八世紀galant風,大致上正經的譜曲和其他角色粗俗對白的反差,也是這mock opera幽默的來源。流傳下來的音樂,少了recitative與最終大合唱,因此團長Peter Holman自己補了上去。最後的合唱,直接參考上述的The Dragon of Wantley。

CD開頭便是Lampe的那首長笛協奏曲。有「Cuckoo」的標題,不外乎是第三樂章一直出現的三度音程。Rachel Brown與Opera Restor'd的演奏四平八穩,但完全缺乏了想像力。簡短的小曲子,可說是平淡到沒一點特色。反觀 Matthias Maute的,固然改編了許多,但最終效果和印象之深刻是截然不同的。

主要的Pyramus and Thisbe這齣嘲笑歌劇,Holman指揮的Opera Restor'd的器樂演奏也是偏古板。好在,幾位聲樂家的表現還算值得稱讚。Thisbe的女高音Susan Bisatt唱得有一點太端莊,感覺有些生硬,但Mark Padmore的Pyramus的表現則生動許多。擔任「牆」的Michael Sanderson、「月亮」的Arwel Treharne、以及「獅子」與「開場白」的Andrew Knight,也都有聲有色,甚至有趣味的橋段,如Knight一角的白爛「獅吼功」。

這齣自然不是名傳不朽的音樂,僅是十八世紀中期輕鬆愚蠢的娛樂曲子。巴洛克與古典時期眾多根據Pyramus and Thisbe的故事而寫的音樂裡,Lampe的算是最另類與搞笑的。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