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來美國大一上的第一堂數學課(微積分),就認識了住同宿舍的台灣同學。小聊一下,竟發現他在台灣之前還是音樂班學霸,不過來美國轉念computer science~~因為談論古典樂一拍即合,更是馬上向宿舍申請調換成室友。上一篇提到的那張Ashkenazy的Rachmaninoff前奏曲集,也是帶來美國的眾CD之一。有一天在寢室隨手播放,到了作品23之2的降B大調前奏曲時,他突然叫了出來,除了說之前曾練過,還向我借去燒了一份(還記得燒CD這種事嗎)~~
不過大學時期對拉赫音樂重要的記憶之一,離不開逛唱片行。當時伊利諾大學最熱鬧的Green Street上有一家Record Service,二樓古典樂專區是再外租給另一家店Figaro's (可惜都在我離開後的2004年就關店了)。因為常光顧那家店,所以跟其中一位店員特別熟,並從他身上學到了許多東西,同時也被推銷了許多專輯~~他當初是念音樂系的,算起來也是我學長。但是他後來正職主要是在大學校園當管理員與園丁,在Figaro's打工則應該純屬熱情。
有一天下課後又到那兒去閒晃,這次從喇叭放出來的是極為熱情交響樂。一問之下,才知道是Rachmaninoff的第二號交響曲的第二樂章。結束後緊接著換CD播下一個樂章,那首浪漫到不行的Adagio,根本就是教科書電影配樂風呀。不一會兒,Ormandy指揮費城樂團這一套CBS廉價重發行版的拉赫交響曲集二手CD,我就直接要了。接下來不知道多少次,有事沒事就會拿出來放放,自我陶醉在其中。再隔沒多久,現在真的想不起是俄國哪一個交響樂團來到我們學校表演,其中一首曲子便是Rachmaninoff的第二交響曲,只能說當時根本就是心目中的夢幻曲目。
而重發行套裝開始流行的年代,也入手了Ashkenazy彈Rachmaninof的鋼琴協奏曲與重要鋼琴作品集的6CD裝。在網購真正起來之前,那時CD一定都是寒暑假回台灣買的,因為在美國賣肯定貴上好幾倍。總之,這套雖然重複了先前的前奏曲以及第二號鋼琴奏鳴曲,但其他的對我都是新的。 對拉赫音樂另一個重要的記憶,和這套裡有錄的etudes-tableaux的關。
當時交的女朋友是在台灣念音樂的,並有幸與比利時鋼琴家Peter Ritzen (比德‧李程)上課。他那時還常經常停留台灣,而我有一次放假回台灣,正好碰上她與比德上課的日子,因此就跟著一起上台北到他妻子(那時還沒結婚)女高音張佳慧的家。那一天我們兩人與她系上的一位學姊搭車北上,到了張老師家後,女友就先和比德上課。之後比德與張佳慧又找了幾位好友過來坐坐聊天,自然也少不了比德露一兩手。他選擇彈的幾首,其中就有Rachmaninoff的兩三首etudes-tableaux。現在印象中最深刻的地方,是他彈作品39之6的那首時,因為有點忘譜,當場即興了一段接(混)過去,結束後還自己笑場,說這幾首etudes-tableaux爆難。連這樣等級的大師都能一不留神就翻車,它們的挑戰是可想而知的。和Ritzen與張佳慧也就那一面之緣,這幾年似乎重心早已在中國大陸的樣子,不過那一個下午短短幾首Rachmaninoff,倒是讓我永生難忘。
最後,國高中時期聽的古典樂以交響樂為和鋼琴獨奏曲為主,需要上大學之後才開始懂得欣賞室內樂。也差不多在這個時候,我開始喜歡去探索較小眾的曲子,從有名作曲家偏冷一點的音樂開始。Rachmaninoff的室內樂,名氣自然不如他的鋼琴協奏與交響曲。其中的兩首鋼琴三重奏以及大提琴奏鳴曲,算是比較有名的,但當時市面上的錄音也不算多。差不多在這個時候,我發現了網路購物的世界。一開始是在上市沒多久的ebay上和他人競標,企圖搶便宜貨,但經常搶輸人,反而弄得一肚子火。不過後來Yahoo shopping有一陣子有些CD賣的很便宜,特別是Naxos與CPO的套裝。早期在台灣對Naxos的印象是價格超低廉,幾乎不入流的廠牌。但靠著薄利多銷累積的資金,90年代中他們的錄音品質與音樂家水準開始提昇,加上龐大完整的曲目,吸引到了我的注意,也是這時對Naxos的印象開始完全改觀。其他的CD購物網站,則是讓我認識了Hyperion廠牌,不然之前在台灣,都是很省地只會去買那幾大廠的中低價重發行CD。
拉赫的大提琴奏鳴曲(Naxos)以及鋼琴三重奏(Hyperion)都是這段時期入手的。儘管Hyperion那一張比較喜歡,Naxos略為普通,但都是每一張購買的CD都會仔細聆聽品嘗的年代。後來上了研究所,買CD的頻率與數量大幅增加,就不會像先前聽得一前麼熟悉了。之後開始鑽研古樂,主動去聽Rachmaninoff音樂的次數更是降低。儘管如此,他的幾首名曲在心裡深處始終是guilty pleasure,每到音樂響起時,彷彿回到當初更青澀的年代~~~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