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December 22, 2023

Carl Friedrich Abel 300th Birth Anniversary


Carl Friedrich Abel (12.22.1723 – 6.20.1787) 300th birth anniversary.

「Abel(阿伯啊),出事了!」

2023年的最後一個大週年紀的作曲家。Carl Friedrich Abel是晚期巴洛克與成熟古曲時期之間過渡時期(transitional period的)作曲家。儘管在世時頗負盛名,但被夾雜在兩大時期的重要大師們之間的悲哀就是死後慘遭人遺忘。今天若在音樂史上還有一點地位,要不就是他身為當初是viola da gamba(維奧爾琴)的末代大師之一,不然就是他與J.S. Bach小兒子J.C. Bach在倫敦時期的Bach-Abel音樂會,為英國最早的subscription concert(預售系列音樂會)。

事實上,Abel與Bach兩家的交情匪淺。Abel的父親Christian Ferdinand Abel本身就是一位出眾的大提琴與維奧爾琴手,與J.S. Bach一塊兒在Köthen的樂團共事多年,相當熟識。更是有此一說,J.S. Bach的六首大提琴無伴奏組曲,很有可能就是為Christian Ferdinand而寫的。1723年J.S. Bach辭去Köthen宮廷樂團樂長一職跑去Leipzig時,Christian Ferdinand Abel更是接班成了Köthen下一任樂長。

Carl Friedrich Abel便是在同一年的1723年底生的。雖然剛好錯過了J.S. Bach,但等到他長成少年時來到了Leipzig,也成為了J.S. Bach帶領的St. Thomas教堂唱詩班的成員。今天最常見的說法是,他這段時期拜了J.S. Bach為老師,只是當時音樂學者的講法不夠可靠,並沒辬法被確切證實。確定的是,他1743年轉大人,在J.S. Bach強力的推薦下,Abel進入了被視為歐洲最頂尖的Dresden宮廷樂團,和他老爸一樣演奏善長的大提琴與維奧爾琴。

1756年,Seven Year's War(七年戰爭)在歐洲開打,Saxony一下就被Prussia的Frederick大帝打趴。Dresden顯然是不能再待了,Abel於是走路,途中先經過巴黎。只是,巴洛克時期在法國興盛一時的viola da gamba,現在也在沒落當中。發現法國也不宜久留後,Abel跨越到了海峽對面,落腳倫敦。1759年的4月,他在英國給了第一場音樂會,除了大提琴,維奧爾琴,也在大鍵琴上大顯身手。同是德國前輩Handel,幾天後便過逝了。接下來的倫敦音樂圈,就成了Abel的天下。

1762年,J.S. Bach的小兒子Johann Christian (J.C.) Bach也來到了倫敦。如同二位的父親四十多年前在Köthen的相識相惜,Abel與J.C. Bach在英國也成為摯友。1764年,他們合辦了第一場音樂會,隔年起就正式開始了他們的音樂會系列,一辦就是17年,因J.C. Bach過逝而中斷。而1764年夏天,來自奧地利的音樂小神童莫札特一家人也在倫敦。他從J.C. Bach與Abel身上學習當時最新穎,最受歡迎的音樂風格。他將Abel的作品7之6的交響曲手抄了一份,日後好好研讀。也因為這樣,長年以來這首交響曲被誤認為是年輕莫札特的作品,成了編號K.18的第三號交響曲~~

Abel在J.C. Bach過逝後,踏上了旅程,花了兩年在德國,這段日子有拜訪Prussia的王子Friedrich Wilhelm。未來的Prussia國王也是音樂愛好者,拉得一手好大提琴,Abel寫的一套四重奏先前就是獻給他的。題外話:今天柏林有名的布蘭登堡大門,就是Friedrich Wilhelm日後當國王時所蓋的。總之,1784年,Abel又回到了英國,持續他的表演生涯。

但是晚年,Abel也抵擋不了酒精的誘惑,酒鬼的形象搞得眾人皆知。厲害的是,Abel可以爛醉到站不起來,但坐在椅子上拉著viola da gamba,絲毫不受影響,反而更如有神助!只是這種酒醉人生,註定短命。果然,1787年,他便與世長辭,享年63歲。

Abel今天留下的音樂幾乎都是器樂曲,當時主要的形式如交響曲、協奏曲、奏鳴曲及各種室內樂都有寫。他有出版的曲子,大多是針對中產階級的業餘市場,因此技巧難度不能太高,以便增加購買的客戶群。但這也不代表他本身的程度只能應付簡單的音樂,因為他曾霸氣地說過:「我是選擇不時時刻刻都在用九牛二虎之力演奏最困難的音樂。曲子的難易是看我自己心情與觀眾而決定的。」許多以手稿方式保存的曲子,特別是給維奧爾琴的曲子,難度瞬間提高了好幾個等級。若不是給自己,就是給有一定演奏水平的好友或是貴族,只是玩票性質的切勿亂試。

曾經好一段時期對過渡的早期古典時期的音樂有些不以為然,減化了巴洛克時期的和聲與對位,但在曲式發展又沒有日後成熟古典時期來得完整有規模。但某方面,這也忽略了很多音樂的創作時空背景。透過更多的瞭解,加上調整期待,也就更能持以適當的心態去欣賞。Abel雖然很早就知道他,但長期以來沒太多興趣聽他的曲子。但他的好搭擋J.C. Bach我卻認真收集了不少他的音樂,似乎只因為姓氏是Bach,因此這樣說來,似乎也有點過於偏心了。但近幾年重新再慢慢踏回古典與之前過渡時期的曲子,便沒再冷落Abel了。




要說到最認真推廣Abel音樂的廠牌,非CPO莫屬,從90年代開始就持續有在推出他幾套出版的作品的完整專輯。其中,包括了作品1、4、7、10、以及17的交響曲集還有作品11的鍵盤協奏曲。每一套作品都是六首,是當時出版社最常見的公定數目。這些交響曲正式標題仍是sinfonia或是overture,表示它們還未擺脫作為戲劇作品序曲,能夠獨立表演的音樂。如同J.C. Bach,這些交響曲之前大多是哪一齣歌劇的序曲,之後再集結起來一塊兒出版。不同於於J.C. Bach的是,Abel本身是沒有寫歌劇的,所以都是為其他作曲家的音樂開序。

因此,這些交響曲都清一色, 毫無例外地採用「快-慢-快」三樂章,來自晚期巴洛克的義式序曲。第一樂章已有古典時期sonata form(奏鳴曲式)的雛形,不過早期交響曲的exposition(呈示部)的第二主題有時不太顯著。第三樂章節奏輕快,許多都採用minuet(小步舞曲),幫忙奠定了之後成熟古典交響曲的第三樂章預設標準。編制上,這些交響曲都以弦樂為主,管樂僅出現在快樂章,但主要是擴大聲勢(圓號),增添音色用(雙簧管),其實是可有可無的。

Abel在交響曲發展上最重要的貢獻,則是來自第二樂章。柔和甜美,歌唱般的旋律,成功地虜獲了聽眾的心。這種編造出簡易卻迷人的樂句,是讓其他同輩所望塵莫及的~~

五套交響曲,The Hanover Band / Anthony Halstead錄了最後一套作品17的交響曲。這好像是Halstead與Hanover Band在CPO上最早的錄音。之後他們開始了一項野心龐大的計劃,將J.C. Bach的完整管弦樂曲都錄了起來。標準的90年代英式古樂風,乾淨的音色,輕快但不急促的節奏,雖然舒服悅耳,但也僵硬了點,沒有太多變化,少了一些特色和情感。

Michael Schneider領軍的La Stagione Frankfurt包了作品7與10的交響曲,不過兩張專輯相差了二十幾年,作品10是90年代的,作品7則是2010年代的。與前者Hanover Band相比,就連較早的那張La Stagione的演奏都更生動,有更明顯與豐富的高低起伏。2015年的作品7,則是力度更強,帶入感更高。

Michael Alexander Willen指揮的Kölner Akademie則是包辦了早期的作品1與4。同是德國古樂團,Kölner Akademie的演奏也有一定的能量與樂句修飾,只是強度與效果比起La Stagione略遜一籌。但這是在特別比較之後才會發現的,不然單獨聽,整體表現還是非常肯定的。












至於協奏曲集,CPO也貢獻了兩張專輯,分別為作品11的六首鍵盤協奏以及四首長笛協奏曲。前者的紀錄明確,於1774年出版的。這些早期古典的鍵盤協奏曲,和許多J.C. Bach的一樣,只有兩樂章。第一樂章是比較從容和端莊的快板,第二樂章則比較輕鬆,通常採用小步舞曲或rondo(輪旋曲)的形式。既是有出版,表示是是考慮寫給業餘大眾為前提的,所技巧上的要求並沒有太高。

編制上,這些鍵盤協奏曲是給鍵盤和第一小提琴、第二小提琴、以及大提琴的。若音樂家人數不足,減化的一人一聲部的演奏方式則可提供一種室內樂四重奏的氣氛。至於要使用哪一種鍵盤,Abel並沒有寫死。雖然古鋼琴最合適,不過老一點的大鍵琴也行。CPO的錄音裡,Sabine Bauer有四首是用古鋼琴,兩首換到大鍵琴。

而長笛協奏曲,雖然常見到「作品六」的標題,但這其實是不正確的。第一,Abel在1763年就出版了一套長笛和鍵盤的奏鳴曲集。二來,這六首協奏曲事實上Abel生前是沒有出版的,而是以手稿保存下來的。既然沒有出版,那何來的「作品編號」?原來,這是Abel學者Walter Knape硬要將六首協奏曲湊成一套,私自冠上去的~~而且最後,這些協奏曲的獨奏部分對於長笛家有一定的挑戰,明顯不是給一般業餘音樂家的。

另外,這些長笛協奏曲使用的是「快-慢-快」的三樂章形式。另外值得一提的是,這些協奏曲的快樂章仍採用巴洛克時期常見的ritornello形式。雖然長笛的獨奏部分都蠻長,有時也會和ritornello呼應,但要等到J.C. Bach,才會慢慢發展出之後的協奏曲-奏鳴曲式。

演奏這些協奏曲的,又是Michael Schneider帶領的La Stagione Frankfurt。六首長笛協奏曲,因為時間長度關係,只錄了四首。倒是Academy of St. Martin in the Fields (聖馬丁室內樂團)與Edward Beckett成功地將六首都塞到一張CD上,主要原因是他們的演奏速度比較快,特別是慢樂章。只不過,他們使用的是現代樂器,而且演奏風格過於保守與平淡無味。儘管La Stagione Frankfurt與古長笛家Karl Kaiser是1993年的錄音,有那麼一點歲月的痕跡,但處理得更有抑揚頓挫,樂句修飾更有線條,加的裝飾奏皆合宜。至於2003年的鍵盤協奏曲專輯,Bauer的彈奏果斷和細膩。古鋼琴音色比較圓潤和飽滿,而大鍵琴的音色斷句上顯得更犀利,各有特色。

若要再提他出版的一套作品,Hungaroton錄了一套他的作品二的「有伴奏」鍵盤奏鳴曲。所謂的伴奏,和今天熟悉的情形是反過來的,是小提琴與大提琴「伴奏」鍵盤。這種曲式最早是從源自晚期巴洛克的法國, Jean-Joseph Cassanéa de Mondonville (1711-1772) 被視為創使人。後來早期古典時期的Johann Schobert (c 1730-1767) 更是將它發揚光大,而海頓最早期的鋼琴三重奏基本上也是這種形式。這些奏鳴曲大多採用兩樂章,和Abel的鍵盤協奏曲一樣,不過第六首倒是有三樂章。

Hungaroton會有這張錄音,是因為匈牙利古鍵盤家Miklós Spányi先前在這廠牌上有一系列的tangent piano專輯。這是一種很稀有的早期鍵盤樂器,十八世紀末流行一下後來就直接被古鋼琴取代了,有些中譯為「古槌琴」。Spányi的彈奏大致中肯,有時加的裝飾奏聽得很愜意,但有時候顯得平鋪直敘,像在交差了事。巴洛克大提琴Balázs Máté及他的古樂團Aura Musicale的許多古樂冷門專輯我收集了不少。可惜Máté在這張CD上聲音都給小提琴家László Paulik給蓋過去了。而Paulik的拉法有點過於圓滑,快樂章或許還好,但慢樂章就顯得有點單調,對比和變化不夠多。雖然這種給業餘助興的音樂不該挑剔那麼多,但總認為就是missed opportunity,錯失了可以表演得更生動的機會。










而Abel最有趣的音樂,當然要留到最後面聊。既然他在世時是在viola da gamba上打響名聲的,就算他寫的gamba曲子多是手稿譜,卻也是最有意思的。今天最常被提到與演奏的,是俗稱The Drexel Manuscript的29首gamba獨奏曲。這位Drexel指的是美國銀行家Joseph William Drexel (1833-1888),同是一位收藏家。他的父親Francis Martin Drexel是位藝術家,出生於奧地利,後移民美國。J.W. Drexel當時認識了一位Henry F. Albrecht (1822-1875),是從德國移民到美國,之前是學音樂的。Albrecht有收集珍貴手稿譜的愛好,後將他的龐大的收藏賣給了Drexel。最後Drexel的珍藏增加到六千多音樂的書籍與譜,其中就包括Abel的這些gamba曲。

比他出版過的任何音樂還要困難,Drexel Manuscript的曲子不僅涵蓋整個樂器的音域,有許多速度快的琵音、還有雙弦以及多弦來演奏和聲與對位。這些音樂若不是Abel自己在聚會中拉給好友的,那就是給身邊程度好的友人所演奏,如十八世紀的名畫家Thomas Gainsborough (1727-1788)。Gainsborough是Abel的好友同是學生,拉得一手好維奧爾琴。今天幾幅Abel的畫像,便是Gainsborough所畫的。



The Drexel Manuscript的錄音市面上有幾張,實體錄音手上有兩張。Hyperion上的Susanne Heinrich於2006錄了其中的20首,外加其他4首獨奏gamba曲。Heinrich的拉法比較沉穩內斂,強調音樂與樂器雅致與反思的一面。反觀,Paolo Pandolfo在Glossa的專輯,錄了29首裡的28首,選擇將僅六小節一首省略掉。Pandolfo的演奏向來外向與熱情,而且常有些突發奇想的點子,有些意想不到的即興,將古樂演奏精神發揮得淋漓盡致。因為個人偏好大膽和有創意的詮釋風格,所以目前比較傾向後者的演出。

最後,推廣Abel音樂不遺餘力的,還有德國的維奧爾琴家Thomas Fritzsch,不僅挖掘到了幾套先前認為已遺失的Abel曲子,今年夏天還在Abel的出生地Köthen舉辦了第一屆的Abel Fest。重新發現的曲子裡,有在Coviello出錄音的其中兩套,一個是2014年的「2nd Pembroke Collection」,另一個是2016年的這個「Ledenburg Collection」。

Pembroke指的是Elizabeth Herbert伯爵夫人,先生為Henry Herbert, 10th Earl of Pembroke。伯爵夫人會拉維奧爾琴,多半是Abel的學生,而伯爵本身會拉大提琴。因此,這套2nd Pembroke Collection除了有十首viola da gamba的奏鳴曲之外,還有四首給viola da gamba與大提琴的神奇組合二重奏。Herbert伯爵夫妻的感情並不好,伯爵在外面常偷吃,還直接與小三們私奔播種,玩累了再意思一下回到Elizabeth身邊。Elizabeth寄託心靈於音樂之中,也是人之常情。而四首二重奏,或許當初的創作目的儘是為夫妻之名做做樣子,卻也成為流傳至後世的異寶。

2nd Pembroke Collection裡的音樂應該是Abel最晚期的音樂。除了有些調號在先前傳統的gamba音樂不常見之外,有些指法也不大尋常。若不是確定這些手稿是出自Abel之手,那更像十九世紀編輯者加的。

而Ledenburg Collection,指的是騎兵將軍Ernst von Grothaus與妻子Anna Friederike在他們住的Ledenburg城堡裡的音樂譜收藏。最重要的是,這個Ledenburg Collection的曲子幾乎都是給viola da gamba的,其中包括Telemann的一套12首Fantasia,先前認為已經遺失,但在2015年在這個收藏中被發現。另外,還有幾首Abel的手稿譜,多半是寫給長女Eleonore的。曲式與風格上,這些八成是Abel較早期的音樂,在他還沒到英國前所寫的。除了「慢-快-快」的這種三樂章形式,風格上更偏向galant style(優雅風格)。

Fritzsch的演奏風格富有音樂性,但不浮誇,講求恰如其分的平衡表演。唯一的小批評是在裝飾奏上的保守,當其他合作的音樂家都會適量加入時,Fritzsch的缺少,特別是反覆的地方,有時顯得單調了點。在2nd Pembroke Collection的二重奏裡,搭擋是德國資深古樂大提琴家Werner Matzke。

Ledenburg Collection三重奏,則有瑞典籍的巴洛克小提琴家Eva Salonen助陣。Eva Salonen雖然鮮少是頭牌音樂家,但發現她參與了許多手上有的專輯。Michael Schönheit則負責鍵盤,在大鍵琴與古鋼琴上交替。他選擇的古鋼琴是1805年的Broadwood,可能沒那麼符合時空背景,但還好並沒有太影響樂器間的平衡。Ledenburg Collection的專輯上,Fritzsch多塞了一首1st Pembroke Collection的奏鳴曲。

2nd Pembroke與Ledenburg收藏的Abel曲子,沒有Drexel Manuscript的技巧困難度,但為更令人心曠神怡的音樂,同是當初創作的目的。Fritzsch敬業地挖掘與錄製這些曲子,大大造福樂迷。







1 comment:

  1. >>而Abel最有趣的音樂,當然要留到最後面聊

    是考驗讀者有讀到最後嗎? XD

    本來是來找看看你有沒有寫過Villa-Lobos的介紹 看到這篇沒讀過 非常有趣 謝謝你持續不懈地分享

    ReplyDele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