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ris Goudenow (Godunov) by ..... Johann Mattheson (1681-1764) ??!!
「他Mattheson (媽太鬆)了,難怪教養那麼差!」
早Mussorgsky 150多年的《鮑利斯‧郭多諾夫》歌劇。(平時西方名還是習慣打英文,中譯名字實在對我太拗口了~~) 一邊聽音樂,一邊學地理歷史~~
Mussorgsky的Boris Godunov是最常被演奏的俄國歌劇之一,CD錄音的數量更是俄國歌劇之冠。再加上有好幾個不同的版本,就足以讓歌劇迷玩味在其中不知多久了。自己接觸這齣歌劇算是比較近期的事,手邊擁有Gergiev的1869與1872年兩版本的指標性錄音。因為對這齣名歌劇的欣賞年資尚淺,網上不缺乏資深樂友及專業樂評,所以就暫時不花篇幅在這兒討論。
今天要介紹的新奇曲子,是德國巴洛克作曲家和音樂學家Johann Mattheson於1710年根據歷史上同一位沙皇所寫的同名歌劇Boris Goudenow(德文拼法)。比較離奇的是,當初Mattheson寫好這一齣,竟決定取消在Hamburg的歌劇院表演。而手稿譜,在二戰之後被蘇聯奪走,多年被認為已遺失。好在1998年在Armenia(亞美尼亞)被尋獲,歸還回Hamburg,並於2005年在Hamburg舉行了無場景音樂會形式的世界首演。同年Boston古樂節正式表演了全場景與服裝的歌劇。歐洲的全場景首演,則需要等到2021年的Innsbruck古樂節,也是手邊CPO發行的這張專輯。
Johann Mattheson的生平在很多年前就在聊他的一張專輯時詳細介紹過了,這邊就不再重複了。
這位決鬥中差點殺掉好麻吉Handel的Mattheson,比Handel更早投入Hamburg的歌劇圈,共寫了八齣歌劇。會寫Boris Goudenow,不禁又讓人有兩個有趣的大疑問:
(1) 不是俄國人,也比Pushkin早一百多年前出生的Mattheson,是從哪裡得到有關Boris Godunov生平的資料?
(2) Boris Goudenow這齣歌劇都完成了,為什麼會在表演前臨時喊卡?
問題1的答案,在歷史學家鍥而不捨的研究精神之下,最終找到了十七世紀瑞典旅遊家Peter Petraeus去俄國之後回瑞典於1615年所出版的Regni Moscowiti Sciographia。這部著作於1620年有翻譯成德文,部分開始出現於當時流行的「聳動歷史」期刊文章裡。Mattheson八成就是在這種情況下取得歌劇題材的。
問題2的確切答案,則或許今天沒有人能真正知道。有人說Mattheson因為創作水準太差,自己下架。但其實聽了音樂之後會發現,其實和同時期的德國歌劇差不多,所以這個說法是不成立的。更有可能的原因,是遭到「政治力介入」。這時候又要問了:啥政治力?
原來,當時1700年北歐Great Northern War (北方大戰)開打,由瑞典與俄國及其盟友爭奪Baltic Sea(波羅的海)的霸權。所以又有此一說,歌劇題材為先前俄國沙皇的故事,極有可能遭到當時俄國駐Hamburg的大使抗議。但這個講法也站不大住腳,因為講的是之前朝代的事,並不是當今在位者與家族,所以沒有小題大作的必要。
但還要知道,Hamburg雖身為free imperial city (自由帝國城市),但此地位長期不被丹麥承認,甚至多次攻打Hamburg,想要正式佔據。而Mattheson當時的另一個重要身分是駐Hamburg英國大史John Wich的祕書,時常出席外交任務。因此,他多半有用這層重要的關係,企圖試著讓英國周旋於丹麥與瑞典之間,以維護Hamburg的安全。Boris Goudenow這齣歌劇是獻給John Wich的,更可以被視為直接的「政治獻曲」。
只是,1710年秋天,英國國會選舉變天。新的多數黨決定不去蹚這個渾水,改保持中立。在這種情況下,這齣歌劇似乎已沒利用價值了,更沒有演奏的必要了~~~
最後,歌劇中兩位想追求Boris女兒Axinia (Xenia)的外國王子Josennah與Gavurst,影射的更是當初的John of Denmark (1583–1602)與Gustav of Sweden (1568–1607)。歷史上這兩位王子的政治婚姻最後都失敗收場,更慘的是都客死俄國,一被長年囚禁,另一位在詭異的情況下病死的,極有可能是被下毒。在Great Northern War還是現在進行式時,這種歷史政治話題如此敏感,Mattheson自己投入外交工作,絕對不可能不知道。是否有受到其他方壓力,或是Mattheson本身認清時機不對而取消,還真的耐人尋味……
扯了那麼多,還是回到歌劇本身吧。如同許多巴洛克歌劇,主角或許是歷史上真實的帝王,但主要劇情和幾位其他人物都是虛構的。再者,這段時期歌劇的主題,基本上都在講男歡女愛。因此,雖然故事主軸還是在提Boris Godunov如何登基成為沙皇的,但真正的角色互動,都是他身邊周遭的人。更特別的是,Boris在劇中完全沒有戀愛的對象,顛覆了平常巴洛克歌劇的常見公式。更不同於十九世紀Mussorgsky的沉重Boris Godunov,Mattheson的Boris Goudenow以輕鬆喜劇收場,並湊合出三對情侶。
風格上,Boris Goudenow是典型的德國巴洛克歌劇,融合了義、法兩國的曲風,並注入了德國一些特有元素。歌劇的recitative(宣敘調)都是德文,義式風格的詠嘆調大部分是德文,但也參雜了幾首是唱義大利文的,是Hamburg Gänsemarkt歌劇院很常見的情形。連Mattheson自己都坦承:「義大利文非常適合用於音樂」。
法國曲風反映在不同的舞曲以及合唱團的參與。晚期巴洛克的義大利歌劇,大合唱幾乎只剩開頭與結尾會出現一下,但在法國,合唱團有更多的戲分。Boris Goudenow在這方面,參考了不少法國巴洛克歌劇,結尾美麗到不行的Ciaconna,更是向Lully取經。而特有德國風,在一些重唱中清楚反映出來。Boris Goudenow的重唱曲子蠻多的,情侶間的二重唱不能少,但還有幾首給三到四人的曲子。若二重唱偏典型的晚期巴洛克義大利歌劇,那這些三重唱則像那種對位嚴謹的德國宗教音樂。而第二幕開頭的四重唱,還是一首無伴奏的四聲部canon,效果奇特,印象實在太深刻了。
Theresia是年輕的古樂團,是根據十八世紀奧地利知名神聖羅馬皇后Maria Theresa命名的。他們成立的目的主要是來演奏古典時期的曲目,所以這首Boris Goudenow年代對他們而言,算是有點偏早。儘管如此,他們對巴洛克曲風的掌握同樣非常好,演奏到位,聲音集中,活力充沛。
聲樂家的部分,整體的表現是肯定的,但一來這是Innsbruck古樂節的實況錄音,二來這些年輕歌手的訓練背景都有點不同,所以難免會唱腔風格不一致。大約讀了一下每一位聲樂家的介紹,許多是橫跨不同時期,以增加自己曲目的廣度和多樣性。這樣策略對他/她的職業發展自然是有利的,但通常他們的演唱風格會比較靠近晚期大家熟悉的曲子,對於古樂曲目有時就不見得那麼合適了,唱Irina的女高音Flore Van Meerssche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唱Fedro的男低音Sreten Manojlovic,則是在有些地方歌聲過於僵硬。標題人物Boris Goudenow的戲分其實不多,男低音Olivier Gourdy的表現大致中肯,但也有點不平均。錄音裡比較合意的,或許是兩位男高音Eric Price與Joan Folqué,唱兩位外國王子的角色。而擔任Axinia的女高音Goussot以及公主Olga的次女高音Alice Lackner,整體而言也是肯定的。
Johann Mattheson音樂學家的身分今天依舊是他在音樂史上最重要的地位。不過,能夠透過歌劇Boris Goudenow更全面認識他,何嘗不是好事?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