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February 7, 2025

Johann Philipp Krieger 300th Death Anniversary

 



Johann Philipp Krieger (02.27.1649-02.07.1725) 300th death anniversary.

「他超愛吃梨子,真的是個Krieger(嗑梨哥)!」

Krieger逝世300週年的格文, 龔詩堯兄竟然提早一天開跑~~

不過身為死忠古樂迷,對Krieger又多少有點特殊感情,因此還是要親自發幾篇的。

巴洛克中期的德國作曲家Johann Philipp Krieger今天或許只有認真的古樂迷會認識這個名字,但是當初十七至十八世紀時,他是聲望相當高的音樂家之一。出生於Nürnberg(紐倫堡),父親是製作地毯的工匠,Johann Philipp Krieger是家中十二位小孩中的老大。Johann Philipp有一位弟弟Johann Krieger後來也當了音樂家,今天也有一些音樂被保留下。他們的父母取名字不是太懶就是缺乏創意,根本就是註定會被搞混的呀~~

Johann Philipp Krieger小時候就展現出音樂的天分,特別是鍵盤上的能力。大約16歲的時候,Krieger離開了家鄉到丹麥首都Copenhagen,與皇家風琴師Johann Schröder學琴以及和Kaspar Förster學作曲家。(先前介紹過Kaspar Förster的生平與音樂,可以點這兒)。

求學大約五年後,Krieger被邀請到挪威擔任風琴師的機會,但被婉拒了。離開故鄉那麼久了,倒底還是想家。可惜那時紐倫堡並沒有什麼空缺,因此Krieger跑去了Bayreuth的Christian Ernst侯爵門下。

Christian Ernst雖然自己的領土小,但血氣方剛,偏愛上戰場。1672年Franco-Dutch War(法荷戰爭)開打,他閒閒沒事自告奮勇,幫神聖羅馬皇帝出兵打仗。侯爵平時不在宮廷,自然也就沒太多音樂活動。這讓Krieger悶到抗議,揚言要離職。為了安撫他的情緒,Christan Ernst將Krieger送到了義大利深造。這段日子,他有和Johann Rosenmüller以及Bernardo Pasquini等大師學習。1675年,Krieger來到了音樂之都維也納,並有機會在皇帝Leopold一世面前表演。Leopold本身就是一位程度相當不錯的業餘音樂家,而他聽到Krieger的演奏之後,大為讚賞,甚至將他封為貴族,連帶家裡全部的弟弟妹妹,正是「一人得道,弟妹封爵」。

回到了Bayreuth宮廷,居然還是老樣子。雖這Krieger貴族稱號只是個頭銜,但這時講起話來就大聲了點,Christian Ernst侯爵不放人也不行。在德國幾個城市繞一繞之後,他最後落腳Halle(韓德爾故鄉),在August公爵的宮廷擔任風琴師。當時宮廷的樂長為David Pohle,名義上也是他的上司。只是被冊封的Krieger,才華又出眾,怎麼會甘願給另一位音樂家管?因此他寫了一封很有禮貌的信給公爵,要求只聽命於他。August很通情理地馬上將Krieger任命為副樂長。1680年August過逝,兒子Johann Adolf一世繼任,將宮廷從Halle遷到Weissenfels,Krieger更直接被任命為樂長,取代了Pohle。

Krieger在Weissenfels度過了他接下來45年的餘生,將Weissenfels的樂團打造為德國一流的,甚至還有一個歌劇院,在近50年裡上演了多齣歌劇。與國際化的Hamburg和Dresden相比,Weissenfels的歌劇受到義大利風格甚少,保留較完整的德國傳統。Krieger至少寫了18齣歌劇,但今天似乎都失傳了。他1690年與1692年出版了兩首歌曲集,裡面收藏了他幾齣歌劇的詠嘆調,是今天他創作歌劇留下來的唯一證據。

不過Krieger最重要的貢獻在他所寫的清唱劇。1684年開始,Krieger詳細紀錄了在Weissenfels表演過的每一首曲子。因此,我們知道Krieger至少寫了2100多首清唱劇,是J.S. Bach的十倍之多。很可惜的,今天僅有80多首流傳下來。至於純器樂曲,他出版了兩套義式的奏鳴曲以及一套給管樂器的法式組曲。對於Krieger的評價,德國巴洛克時期的音樂家與學者Johann Mattheson就曾說:「當他在世時,名聲勝過一千人。而他過逝後,其名字將繼續被保留著。」

顯然後世沒怎麼好好保留他的名字,但隨著古樂運動的興起,一系列的錄音是有將他的音樂永遠地保存下來。


Trio Sonatas.



Johann Philipp Krieger 在世時有在故鄉Nürnberg出版兩套三重奏鳴曲集。1688年的作品一是給兩支小提琴與數字低音,而1693年的作品二是給小提琴、維奧爾琴、和數字低音,每一套共有12首奏鳴曲。這些德奧巴洛克中期的奏鳴曲,深深受到當時義大利的影響,要嘛有義大利的音樂家直接來到了德奧的宮廷,不然就是留義的德國音樂家們學成後將最時尚的新曲風帶回來。Krieger當時被雇主送到威尼斯與羅馬,自然就屬於後者了。

這些奏鳴曲還沒有晚期巴洛克時期已經分成獨立的樂章,但倒是由不同情境的段落組成,之間是不間斷演奏的。再者,這段時間也是器樂開始真正擺脫聲樂的時候,不單單僅是純器樂曲,而是創作方式不再以仿人聲為主,可以徹底解放。Stylus Phantasticus「奇異風格」便是這種仿即興式,時而賣弄炫技,時而進入沉思狀態的曲風。這些早期的奏鳴曲,甚至可以被看成一個「迷你歌劇」,除了氣氛轉變的強大對比,不同的段落也有不同的曲式與織體。三重奏鳴曲,兩個旋律樂器就能有call and response(應答/對唱),或簡單的canon(卡農)和對位,不然就是(通常相差三度音程)合奏。

樂器編制上,作品一的兩把小提琴是典型的義大利式編制。作品二的小提琴與維奧爾琴的組合,則是德國特有,影響比較來自英國。英國文藝復興時期與早期巴洛克音樂以Viol Consort(維奧爾琴家組合奏)聞名,十六世紀初也有幾位英國作曲家來到德語區,也將這個音樂傳統引進。對Buxtehude室內樂熟悉的人,就會知道他寫了兩套奏鳴曲,就是同樣的小提琴與維奧爾琴的編制。同時期今天知名度比較小的,還有Erlebach, Dietrich Becker, Reincken等作曲家也有相同或相似編制的奏鳴曲。

手邊兩套奏鳴曲的完整錄音,是CPO相隔13年推出來的(2007年與2020年)。作品一的專輯,更是我對Johann Philipp Krieger音樂的初體驗,因此對它有一份很特殊的情感。德國室內古樂團Parnassi Musici專門錄一些已被世人忽略,從早期巴洛克至早期古典的室內樂曲,先前在我部落格也聊過他們的幾張專輯。或許那些都是Parnassi Musici較早期的錄音,因此雖然肯定他們的努力推廣,但同時認為他們的演奏風格過於謹慎與保守,總是帶保留地推薦。大約2000年中期,他們的詮釋漸漸開始比較犀利大膽,疾馳奔放,也更有變化與創意。當我聽到他們的Krieger專輯時,更是大為吃驚,刮目相看。除了小提琴拉得精彩生動,還有Hubert Hoffmann的archlute(大魯特琴)加持,適時撥出強有力的和弦,聽得更是大呼過癮。再Parnassi Musici的眾多專輯裡,這張或許是最喜歡,也是最推薦的。

至於作品二的奏鳴曲,先前都是其他聲樂專輯裡放個一兩首,長期以來苦於沒有完整的錄音。事實上,西班牙古樂團Hippocampus早在2005年就推出了Krieger作品二奏鳴曲的第一張CD,2010年完成第二張。只是超小的廠牌,當時根本沒聽說,後來實體CD應該早就絕版了。好在串流服務出現後,現在可以在線上聽到了。

不過我自己的實體錄音,又得再等到CPO出手才會入手。他們找來的音樂家,是德國室內古樂團Echo du Danube。他們當初發行的第一張專輯Partiturbuch,雖然稱不上驚豔,但極為動人,當初一聽再聽,後回台灣辦婚宴時還將最後一首的Schnittelbach的Ciaconna(的片段)選為進場時的音樂。Echo du Danube團後發行的專輯,大多也都是冷門曲子,對他們的演出大多也都是相當肯定的。

Echo du Danube拉的Krieger作品二奏鳴曲,其實素質非常高。該團長Christian Zincke就是維奧爾琴家,在錄音裡擔任重要的角色,祭出自然順暢,非常有說服力的演出。拉小提琴的Martin Jopp也是多年的固定班底,表現也極為紮實。我對Jopp唯一不滿的地方是他琴的音色。看網上簡介說他拉的是大約1650年的Stainer琴,理當清徹甜美。但與古樂先鋒Reinhard Goebel的經典錄音裡的兩把Stainer相比,Jopp的琴就是乾扁了些。另外,就是Echo du Danube的收音比較有點距離感。反觀,Hippocampus團的Kerstin Linder-Dewan的琴音就飽滿多了,而且收音更近,更有存在感。但Hippocampus只有一位大鍵琴伴奏,還是單調了些。在這點上,Echo du Danube是完勝,除了風琴與大鍵琴的鍵盤樂器之外,還有theorbo,triple harp,甚至還有salterio(又叫psaltery,薩泰里琴,另一種撥弦樂器),音色的組合非常豐富。

若喜歡尚未定型,仍有點不受拘束的這些中期巴洛克奏鳴曲,那CPO上的Krieger這兩專輯是一定要的。同時期的Biber與Buxtehude之餘,還有Krieger的音樂是值得去探索的~~






Music for Hautbois (Oboe) Band.



Krieger除了先前介紹的兩套義大利風的奏鳴曲之外,他其實對法式曲風也相當瞭解。除了在作品二奏鳴曲有些舞曲是採法式而非義式(如Courante與Gigue)這一點可看出一點端倪之外,1704年Krieger更是出版了六首組曲Lustige Feld-Music (快樂的戶外音樂)。它的編制是給hautbois(oboe) band的,為三支雙簧管以及一支低音管。基本上這是在效法當初路易十四宮廷的La Bande des Hautbois du Roi(國王的雙簧管樂隊)。巴洛克雙簧管在十七世紀法國從shawm(蕭姆管)演變而來,原本主要在軍樂隊裡表演,但隨著時間它們也慢慢征服了歌劇院與室內樂場地。 而Lully為它們所創作的組曲更是風靡全歐洲的模範與代表。

當初Krieger將這六首組曲獻給了故鄉Nürnberg(紐倫堡)的音樂協會Collegium Musicum的十位成員。在前言中他指出在悲傷的年代裡,這些音樂或許可以帶來一些喜悅。他還繼續寫道:「只有沒有藝術氣息的野蠻人,寧願聽一匹英勇駿馬嘶叫,也不願聽一位大師演奏樂器」,並又說「希望戰爭時如太陽與盾牌的上帝,能允許紐倫堡尊貴的音樂學會在不被打擾的寧靜中,奏響悅耳的戶外音樂,而不是敵軍的戰吼聲。」比較小諷刺的是,雖然Krieger希望「沒有戰爭,只有音樂」,但這些給雙簧管樂隊的曲子,不僅很多地方像軍樂隊,許多樂章還更是在描述打仗的場景~~~

今天六首組曲(Krieger稱它們為partie)好像只有三首被保存下來。十九世紀甚至有一位樂評說「這些作品在形式與表現上非常出色,甚至可以毫不猶豫地和Handel的組曲相提並論。」今天是否真的能和《水上音樂》與《皇家煙火》擺在同一個地位可受公評,但至少提供了這種樂器組合一些不同曲目的選擇。70年代甚至還有Erato的LP專輯有安排Krieger其中一首組曲和Handel的《皇家煙火》在一塊兒,可見Krieger並沒有完全被世人遺忘~~




既然標題是Feld-Music,因此原先的構想是在戶外表演的。在這種情況下,Krieger對於樂器編制的數量都有清楚的建議。他認為第一號雙簧管與低音管應該有三支,而另外兩個雙簧管聲部兩支就行了。但Krieger同時也想增加這些曲子的演奏者和聽眾,因此也說這些組曲同樣可以在室內場合表演。在這種情況下,一聲樂一支雙簧管/低音管就夠了,然後還可以配上小提琴一塊兒演奏旋律聲部,低音部也可以配上大鍵琴。

市面Krieger的Feld-Music的錄音,特別是較近期的,是少之又少。2012年在Genuin上的專輯,竟然就將三首組曲全錄了起來。而手邊還有一張1997年Nuova Era的專輯,是給巴洛克時期的雙簧管樂隊音樂合輯,剛好有Krieger的第一首F大調組曲。編制上,Genuin的Toutes Suites與Nuova Era的La Bande des Hautbois du Roi走的是完全不同的路線,前者是走室內表演,而後者走的是戶外大編制。因此雖然演奏同樣的曲子,但整體感覺卻又像完全不同的音樂。

Genuin的專輯除了Krieger,又塞了Schieferdecker的三首組曲,雖然他用的標題是「concert」。留美的德國籍雙簧管家Marianne Richert Pfau在Genuin上共推出了三張專輯,都是稀有的巴洛克雙簧管曲目。她領軍的Toutes Suites採一人一聲部,共有三支oboe和一支bassoon,不過加上低音提琴與大鍵琴,讓低音部的色比較豐富。Toutes Suites的表演紮實穩健,Pfau在反複時也會加上適量的裝飾音,達到演奏上的變化,有時也還會有一些意想不到的幽默效果。但是,他們的演奏還是偏拘謹與平淡了點,樂句高低起伏的修飾不夠多。雖然該做的都有做到,但就是欠缺那麼一點感染力。值得一提的是,彈奏大鍵琴的Anke Dennert,先前在Boston古樂節上聽過她的現場表演,在數字低音上的處理與貢獻是相當不錯的。

義大利團La Bande des Hautbois du Roi的陣容明顯熱鬧多了,雙簧管就有六支,第三個雙簧管聲部更是使用了兩支oboe da caccia,也就是hunting oboe,中文翻作「 狩獵雙簧管」。至於低音管,他們也有三支,採取上述Krieger的建議。團長Paolo Tognon就是吹巴洛克低音管,手邊有幾張他和其他古樂團演出的專輯。正因為編制的不同,他們還可以做出solo(獨奏)與tutti(合奏)的音色對比,像是義大利大協奏曲,但更像Lully的grand motet或是其管弦樂作品的那種感覺。不過La Bande des Hautbois du Roi最搶眼(耳)的地方,在於他們有一位額外的打擊樂手Alberto Macchini,讓氣氛瞬間變得熱鬧起來。雖然是在Padua (Padova)省的Duomo Vecchio Di Santa Giustina教堂裡錄的,但他們明顯是要企圖重現戶外表演的感覺。

與Toutes Suites相比, La Bande des Hautbois du Roi大致上的速度快了一些,演奏方式也比較直率流暢一點。唯一的敗筆就是該團成員的雙簧管的音色與音準控制得不大好,在許多合奏的地方聽到了真的會皺一下眉頭。看到成員名單(這兒就不指名道姓了),立刻就懂了,因為手邊也有他們的一兩張錄音,都是差強人意。

雖然二團都錄了Krieger的雙簧管樂曲,但都不盡理想。除非是completist收集癖的古樂愛好者,不然期待的是未來會有更好的錄音。






Sacred Music


Krieger雖然在Weissenfels宮廷時所寫的2000多首清唱劇今天只留下80多首,但他倒是有出版一套宗教音樂集。1697年,他的雇主Johann Adolf公爵傳出病危的消息。當天早上表演的喜慶的清唱劇馬上將小號換成小提琴。事後回到家,他罕見地在他整理的樂曲目錄上寫道:「接近中午十一點半時,最受祝福的親愛君主在上帝懷中安詳地長眠。因此,今天的音樂會和其他娛樂活動均被取消。願上帝安慰我們,以祂的容光照耀我們,讓我們得以恢復。阿們!」

君王過逝的服喪期間,當時的傳統是將一切音樂表演全部都禁止了。儘管這代表Krieger在宮廷的未來突然變得不確定了,他仍然是沒閒著,更是化阻力為助力,動手出版他的樂曲。他的20首sacred concerto(宗教協唱奏曲,為宗教清唱劇的前身),在1690至1696年之間寫的,是當初Weissenfels宗教儀式上表演的,並是Johann Adolf公爵喜歡的曲子。因為平時要準備宮廷大小的音樂活動,這時Krieger反而可以將精力全部放在出版樂曲要費心的事情上。

如同他之前出版的的三重奏鳴曲,Krieger又和故鄉Nuremberg的出版社合作,代表就離開了那麼多年仍繼續和家鄉保持連絡。Krieger將這一套取名為Musicalischer Seelen-Frieden《音樂的心靈安寧》,並獻給剛過逝的雇主Johann Adolf。這些sacred concerto的文字大部分都出自Psalms《詩篇》的德文翻譯,但也有幾首歌詞是拉丁文。

編制上,這些曲子是給獨唱、兩支小提琴、與數字低音的。一部分的曲子是給高聲部soprano或alto音域的,而另一部是給tenor或bass唱的。在曲風和形式上,這些sacred concerto延續了「德國音樂之父」Heinrich Schütz先前所奠定的傳統。但是因為親自待過義大利,受到新風格的影響,因此Krieger的這些sacred concerto還加入了一些recitative(宣敘調)的段落,有別於一般跟旋律樂器的concertato(競奏)部分。因此要說這些曲子晚期巴洛克德國宗教清唱劇的前身,或是要稱它們為最早的清唱劇其實都可以。最後,這些曲子最後都以考驗聲樂家技巧的花腔Amen或Halleluja結束,真的是敬神自娛兩相宜~~

孜孜不倦地推廣Krieger宗教音樂錄音的,是Simone Eckert帶領的Hamburger Ratsmusik。Eckert雖然錄了許多冷門的維奧爾琴曲目,但該團錄得更多的,是德國的宗教音樂,先前也介紹過幾張他們的專輯。Krieger的Musicalischer Seelen-Frieden,他們分別出過兩張專輯,一是2013年在Carus先推出給女高音的四首宗教協唱曲,然後於2018年又推出給男低音的另外五首,合作的聲樂家分別是古樂界知名的女高音Dorothee Mields以及大老Klaus Mertens。這兩位都是這類型曲目最理想的詮釋者,在咬字、唱腔技巧、以及音樂性修飾上幾乎是無懈可擊的。

至於Hamburger Ratsmusik的演奏,我向來認為他們的純器樂演奏很實在,怡然悅耳但並未感到驚豔。通常團長Eckert的維奧爾琴要不是收音較後面,音色偏柔弱,就是拉得比較平淡些,跌宕不足。但是為宗教音樂的聲樂伴奏,他們的風格真的是再合適不過,與人聲配合得恰到好處,融合漂亮,完全不喧賓奪主。兩張專輯除了Musicalischer Seelen-Frieden的九首協唱曲,第一張還收錄了三首作品二的奏鳴曲,而第一張則是錄了一首來自手稿的Sonata a 4(四重奏鳴曲)。作品二奏鳴曲的演出固然紮實,但因為比較過其他版本,相顯內斂了些。而那首四重奏鳴曲,是Krieger寫過最早的器樂曲之一,四旋律樂器(小提琴x2、維奧爾琴、低音管)從合奏到獨奏到最後像Pachelbel Canon的Passacaglia,平易但優美。





但Hamburger Ratsmusik的首張Krieger專輯,早在2003年就發行了。當時他們推出了幾張德國中期巴洛克的音樂,還有一個「來自Schloss Gottorf」系列,只是分別在Thorofon, Christophorus, 與NCA三個不同的廠牌。去年聊Theile的生平與錄音的時候,就曾介紹過一張

這張Thorofon的專輯所收錄的音樂大部分是Krieger比較早期的聲樂作品,是他在Copenhagen求學以及去義大利前後那段時期所寫的。比較有意思的是,和Holstein-Gottorp宮廷基本上沒什麼關係的Krieger,他的音樂是怎麼會跑到那兒的音樂家手上的?為此,音樂學家提出幾個可能的解釋,像是在Copenhagen時有機會交流,或是音樂家Johann Philipp Förtsch自稱為Krieger的學生,有機會取得他的手稿譜。不過這兩點均未被實際證實,而Förtsch與Krieger的活動圈沒有交集,所以這個說法一直存在多個疑點。現在唯一確定的是,後來的宮廷樂長Georg Österreich多年來收集的龐大樂譜收藏,今天被稱為Bokemeyer collection,是今天Krieger現有的清唱劇的最大來源。

Hamburger Ratsmusik在這張專輯上錄了五首協唱曲/清唱劇,一首是soprano獨唱,兩首是alto獨唱,一首是soprano與bass的二重唱,而最後一首最熱鬧,有soprano, alto, 和bass三個人聲。伴奏樂器有一至兩把小提琴,然後出於團長的私心,他們挑選的四首裡特別有維奧爾琴的獨立聲部,而非只是拉數字低音。聲樂家裡,假聲男高音Kai Wessel應該是最有名的,參與過眾多的錄音,這兒的表現同樣可圈可點。女高音Heidrun Luchterhandt與男低音Christfried Biebrach先前對我則是陌生的。二人的訓練多元化,除了拿手的古樂神劇,曲目也有跨到現代樂。不過他們的古樂訓練紮實深厚,不像其他半路出家的會將浪漫派唱腔帶進來,格格不入。Luchterhandt與Biebrach的音色乾淨,花腔控制平衡,亦不失生動,演奏Krieger的聖樂恰到好處。

 


Hamburger Ratsmusik的三張Krieger宗教音樂專輯,樂曲與演奏俱佳,更是期待未來有其他團會將Musicalischer Seelen-Frieden其他曲子完整錄完。



Music from Operas


1690年,Krieger將當初在Weissenfels歌劇院Hochfürstlichen Schauplatz表演過的三齣歌劇裡的幾首詠嘆調給出版了,標題為「Auserlesene in denen dreyen Sing-Spielen Flora, Cecrops und Procris enthaltene Arien」(三齣歌劇Flora, Cecrops, 與Procris的詠嘆調精選)。而他選擇出版的城市,若是您前幾篇都有讀,那多半也猜到了,就是他的老故鄉Nuremberg (Nürnberg)。

Krieger這些歌劇的aria,還不是晚期成熟的義大利巴洛克歌劇的ABA式da capo aria(返始詠嘆調),多是strophic song(分節反覆歌)的形式,並在每節中間有器樂(通常是兩支小提琴)的ritornello間奏。Krieger在1690年出版這些aria的,將這些ritornello給省略掉了,只保留了聲樂與數字低音的伴奏部分。

1692年,他出版了第二套詠嘆調集「Auserlesene Arien anderer Theil」(第二套詠嘆調精選),不過在「粉絲強烈的要求」下,Krieger這次乖乖地將ritornello也一併附上了。這一套的音樂來自他另外四齣歌劇Eheliebe, Scipio, Phoebus, 與Wunderbrunnen。

德國古樂團Lautten Compagney是由兩位彈奏撥弦樂器的音樂家Hans-Werner Apel與Wolfgang Katschner於1984年成立的。視曲目的情況,他們的編制可大可小,小的僅魯特二重奏,大的則可上演歌劇。經過那麼多年,Lautten Compagney仍方興未艾,有持續跟著古樂運動發展的腳步前進,固定推出新專輯,而且常在安排上有一定一巧思與有趣的主題。近來他們還將十七世紀與二十世紀的曲子安排在一塊兒,像是Biber和Piazzolla,甚至還有Rameau與ABBA的組合,但這種反應或許就比較兩極一點了。 

Krieger這一張「Lieben und geliebet werden」(愛與被愛)是他們較早期和傳統古樂演奏的早期專輯,於1995年在NCA發行,後2001又重發行。他們從Krieger的那兩套詠嘆調集挑選了若干首出來,因此可以說是「精選集中的精選」。另外,為了加上一些器樂間奏,他們也從他的作品一與二的三重奏鳴曲裡挑幾段,來增加多樣性。

三位聲樂家,我最認識的是男高音Wilfred Jochens。男低音Wolf Matthias Friedrich我先前的印象較少,但後來仔細看了一下,發現他出現在手上其他十幾張專輯裡。或許是個人偏見,平時不太會去注意男低音吧。女高音Mona Spägele也是專攻古樂聲樂的,之前出國幾張專輯,但近來好像沒看到她的消息了。

Krieger這些aria長度都很短,而strophic的形式也讓音樂的變化比較少,無法像他的宗教音樂多為through-composed(貫穿式),每一段都有新的音樂,更別說整體長度上的差別了。大部分的曲子都不到三分鐘,而最長的一首Einsamkeit, du Qual der Hertzen,或許也是他最常被錄的一首歌曲,則是因為是ground bass(頑固低音)的曲式,所以可以不停地變奏。雖是30年前的錄音,但一系列小品歌曲集,Lautten Compagney與聲樂家的表現的可聽性是很高的。不是驚世之曲,但可以讓你滿意地度過70分鐘的美好時光。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