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lliam Babell (c1690 - 09.23.1723) 300th year death anniversary. Oboe sonatas and recorder concertos.
英國巴洛克作曲家William Babell如果今天還留有一點點名聲,某方面是因為依附了Handel,將許多韓德爾的歌劇序曲以及詠嘆調改編成了炫技大鍵琴曲,當時頗受歡迎,許多被流傳至今。
Babell出生於倫敦,本名為Guillaume Babel,父親Charles Babel是原本來自法國Normandy區的音樂家。Charles Babel先是在Hanover的宮廷待過,後輾轉到了英國,後歸化為公民。Charles後在Drury Lane皇家劇院擔任低音管家,但他同時接了許多外快,幫有錢的愛樂者抄寫譜,讓他一家生活過得甚是舒服。他手邊龐大的手抄譜,大部分都是給直笛的音樂,保存了許多世上唯一的版本,讓音樂學者們對十七世紀末的直笛曲子有更完整的認識。
William Babell的啟蒙音樂老師八九成就是他的老爸Charles。因為Charles的人際關係相當好,讓Babell有機會與其他當時重要的音樂家學習。其中一位,便是從德國歸化的Johann Christoph Pepusch,當時因為提供了The Beggar's Opera《乞丐歌劇》的音樂而聲名大噪。而Pepusch曾經和Handel合作過一段時間,而且Babell的音樂曲風有許多Handel的影子,因此Babell就算沒有正式與Handel學習,互相交流的可能性是非常大的。
Babell起先是在英國國王George一世的私人樂團The King's Band當小提琴家,但1711年開始以大鍵琴家在音樂圈活躍。他合作的音樂家有小提琴家William Corbett(曾擔任過New Theatre, King's Theatre, 還有King's Band的指揮)、來自法國的直笛家Jacques Paisible(曾介紹過他的專輯於此)、以及愛爾蘭小提琴Matthew Dubourg(Handel的Messiah首演實,是他帶領樂團演出的)。
1718年起,他被聘為All Hallows, Bread Street教堂的風琴師。可惜才過五年他就離世了,享年33歲而已。資料顯示是因為「intemperate habits」,真是耐人尋味他生前是如何縱慾過度的~~
Babell在當時音樂圈是享有一定的名聲的。Handel年輕時的朋友,作曲家與音樂學家Johann Mattheson甚至直言Babell在風琴上的技藝已經超越了Handel。當然,這種說法是需要被合理質疑的。不過,撰寫史上第一本英文音樂史書的學者John Hawkins也對Babell非常敬仰,宣稱Babell的一些鍵盤曲除了作曲家本身之外,(當時)能成功彈奏的沒幾人。事實上,就連本尊Handel都將Babell的改編曲當成鍵盤炫技的指標,需要愛現時會直接掏出Babell的本版來演奏。
Babell的原創音樂裡,有寫給獨奏樂器與數字低音的奏鳴曲,還有給直笛與弦樂團的協奏曲,不過都是在他過逝後被英國出版家John Walsh出版的。手邊兩張實體錄音,一張就是他的雙簧管奏鳴曲,一張是他的直笛協奏曲。
十二首給小提琴或雙簧管的奏鳴曲,是1725年出版的,完整標題為「XII Solos for a Violin or Hautboy with a Bass Figured for the Harpsichord with Proper Graces Adapted to Each Adagio」。可以給小提琴或是雙簧管演奏,當然是出版商想要吸引更大的客戶,所以不將樂器定死。標題的後半,指的則是Babell在許多慢樂章加了大量的裝飾音,不過音符大小稍微小了一點點,像是在教導初學者如何即興裝飾音。不過不同於Corelli有名的加裝飾版的作品五以及Telemann的Sonaten Metodiche,Babell這些奏鳴曲並沒有提供「乾淨」原版一起對照。十二首奏鳴曲,都是晚期義式巴洛克曲風,大部分也都以四樂章為主,只有第2、11、以及12首分別有五、三、與兩個樂章。兩個快樂章,第一個都是某種對位織體的小賦格,而第二個快樂章則是採用某種舞曲節奏。
這些奏鳴曲的譜,可以全部免費在IMSLP下載觀看。
Musicaphon的這張錄音,是由來自科隆的另一個古樂團Concert Royal Köln演奏的。他們主打的是古樂管樂器的曲目,團長就是雙簧管家Karla Schröter。她師承巴洛克雙簧管大老Paul Dombrecht與Marcel Ponseele,算是資歷還不錯。先前對這個團不大熟,但因為他們錄了許多先前沒錄過的音樂而引起我的興趣。
說實在的,對於這張錄音,套句英文說法,「我想要更喜歡它的」。Schröter的雙簧管音色吹得是相當不錯的,但在音樂處理上實在是有點過於呆板平淡。應該說,在慢樂章裡,從Babell裝飾音的演奏上感覺她對那個音樂語言是有充分認識與掌握的。但不知道為什麼到了快樂章,她就變了個樣,缺少了任何的強弱對比與樂句修飾,沒啥特色到無趣。反而,有時伴奏群的彈奏顯得更有創意。十二首奏鳴曲的數字低音編制都不大一樣,音色上一定花樣上的變化,是值得肯定的。而且再仔細一看,竟然發現我認得大鍵琴家Harald Hoeren,為歷史悠久的古樂團Camerata Köln的前成員,有幾張錄音相當欣賞。這也難怪~~
反觀,Pan Classics上的這套作品三協奏曲則完全沒這個問題。得再補充一下,Babell在西方音樂史上,除了改編Handel與其他當時受歡迎的歌劇音樂成大鍵琴曲之外,他還是最早創作獨奏樂器協奏曲的英國作曲家之一。英國起先Corelli式的大協奏曲是王道,後來Vivaldi的solo concerto才開始受歡迎的。Babell的這些協奏曲就是試著帶風向的最好例子。
Babell選擇直笛當獨奏樂器,不知道是不是和老爸Charles Babel抄寫那麼多直笛音樂有關。這六首協奏曲當初並不是Babell有寫成一套的打算,而是John Walsh私自收集起來,在Babell過逝後再一併發行的,所以協奏曲之間的性質也不大一樣。前四首是寫給sixth flute,也就是比一般高音直笛再高一點點的直笛(最低音是D5),而後兩首是寫給雙中音直笛的。另外,第五首的小提琴聲部也可以用雙簧管演奏,因此這張錄音也採用如此編制,製造出一點新鮮感。
Anna Stegmann與Ensemble Odyssee的演奏精神充沛,具有創意與彈性。Babell的音樂稱不上最一流的作品,因此音樂家的詮釋是非常關鍵的。不僅Stegmann一人,其餘團員的表演也都非常生動精彩,演出沒有一刻是無趣的。因為六首曲子加起來長度仍蠻短的,因此又多加了一首七聲部的sinfonia,其手稿譜來自瑞典,因為當初Johan Helmich Roman曾來到倫敦深造,回去時帶了許多樂譜回去。這首sinfonia的最後一個樂章有大鍵琴的獨奏部分,應該是為Babell自己量身訂作的音樂~~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