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August 15, 2010

French Baroque Harpsichord Keyboard Suite 法國巴洛克大鍵琴鍵盤組曲 (Chinese Only)

說到法國早期鍵盤音樂,不得不淺談一下組曲。組曲(Suite)一詞,在今天大眾古典樂裡,指的是多首(通常長度較短)曲子組合而成的一 種音樂形式。今天這些組曲裡的曲子可能是歌劇(比才(Bizet)的卡門組曲)和芭蕾舞(柴可夫斯基(Tchaikovsky)的天鵝湖)改編的,也很有 可能是原創(霍爾斯特(Holst)的行星組曲)。


但組曲一詞,在十七、十八世紀的巴洛克音樂裡,定義比較專門一些,曲子由不同的舞曲所組成。組曲形式,在法國的宮廷樂中被發揚光大,舞曲和 舞蹈被結合成一塊,是為法國表演藝術之代表。但法國組曲的發展,不僅止於管絃樂。早期法國重要的魯特琴(lute)作曲家們(如Gaultier),就有 寫出許多魯特琴組曲。隨後,將法國魯特琴獨特的風格,移植到大鍵琴上,就產生出來了獨一無二的法國大鍵琴樂派。

曙光乍現- 早期的法國大鍵琴組曲



法國大鍵琴樂派的創始人,今歸功於Jacques Champion de Chambonnieres。在他之前,法國當然有大鍵琴家,但他在大鍵琴音樂上所帶來的創新和貢獻,讓他成為在國際上打響知名度的第一位法國大鍵琴作曲家。他在1670所出版的兩部曲集,收納了他畢生的音樂精髓。

在這兒得再註明,Chambonnieres的這些大鍵琴曲,都是零散的舞曲,並沒有被歸為「組曲」。比較諷刺的是,真正將舞曲結合成一固定組曲形式的,是另一位德國早期的重要鍵盤作曲家,名叫Johann Jakob Froberger。Froberger將除了拜南義大利的Frescobaldi為師,學習義大利的音樂風個之外,十七世紀中期,他還參訪法國,深受Chambonnieres等法國音樂的薰陶。或是他德國人一板一眼,井然有序的天性,使得在Froberger於1649出版的鍵盤樂中,始出現硬將舞曲歸在一塊的組曲。這些組曲的順序都一樣,都是:

Allemande(阿勒曼舞曲) - Courante (庫朗舞曲) - Sarabande (薩拉邦德舞曲)

後來的組曲中,他更是將Gigue (吉格舞曲)納入,做為輕快有活力的終樂章。他應該可以說,是第一位將這四個不同的民族曲風,融在一塊兒。(Allemande - 德國, Courante / Corrente - 法國/義大利 ,Sarabande - 西班牙,Gigue - 英國)
 
Chambonnieres的兩位得意門生,Louis Couperin (Francois Couperin庫普蘭的叔叔)以及Jean-Henry D'Anglebert的鍵盤組曲裡,除了漸漸又加入了別的舞曲,像是Gavotte(嘉禾舞曲)及Minuet(小步舞曲)等,他們最重要貢獻,在發展出所謂的未分小節的前奏曲(unmeasured prelude),一個真正屬於法國的特有產物。這些前奏曲,通常都作為組曲的開頭,有種即興風。


旭日東升- 中期的法國大鍵琴組曲


法國鍵盤組曲,完完全全主導了十七世紀下半到十八世紀的歐洲的大鍵琴音樂文化。從Louis Couperin到Rameau,甚至到末期的Duphly,接二連三,源源不絕的法國大鍵琴作曲家所建立的王朝,就連今天熟悉的大師史卡拉第,韓德爾,以及甚至巴哈,都無法撼動的。

十七世紀末到十八世紀,D'Anglebert和Couperin之間的「過渡時期」,法國仍有幾位重要的代表。其中,有Louis Marchand和Louis-Nicolas Clerambault二位除了本身是出色的風琴家,也是很厲害的大鍵琴家。二位流傳至今,各只有兩首組曲,不過都是品質相當高的作品。

另外兩位值得一提的作曲家為Elizabeth Jacquet de la Guerre,和Gaspard Le Roux。de la Guerre出身音樂世家,不僅自己是位傑出的大鍵琴家,更是當時少數有名的女性作曲家之一。她寫了許多室內樂器樂曲和聲樂曲,更是第一位寫歌劇的法國女性作曲家。她為大鍵琴所寫的六首組曲,今天又漸漸被受到重視了。


Gaspard Le Roux生平和出身年月日不詳,還有人覺得說不定是個筆名。他在法國大鍵琴音樂上的貢獻來自他於1705所出版的組曲集。裡面,除了有一首gigue是指定給雙大鍵琴彈奏的,他還有詳細的建議,如何將他曲子中的許多曲子改編成給兩台大鍵琴彈奏的版本。在我印象中,這應該是史上第一人吧。


除了法國自家的作曲家之外,受到法國大鍵琴樂派影響的他國音樂家多的是。其中最重要的音樂家之一,為德國作曲家Johann Caspar Ferdinand Fischer。他將這法式的風格,帶進德國並推廣之。他的組曲開頭都採一前奏曲,而接下來的舞曲,更改良了前輩Froberger的組曲模式,有更多樣的舞曲風。Fischer的曲子簡短,但其旋律甜美迷人,色彩豐富,很多音樂學家甚至認為他的創作不輸於Froberger或巴哈。韓德爾和巴哈,也都熟悉他的作品,而巴哈甚至有收藏他的鍵盤曲集,並說時常從他的作品中抓取靈感。



日正當中- 晚期的法國大鍵琴組曲

早期與中期的法國大鍵琴組曲的曲式大同小異,以前奏曲開場,伴隨隨著一系列的舞曲。這個模式,被許多德國作曲家加以研習,經消化和反芻後,又有了自己德國特有的組曲風格。其中兩位最重要的大師,當然就是上面提及的George Frideric Handel(韓德爾)和J. S. Bach(巴哈)。Handel出版了兩冊的組曲,不過以1720這一冊的八首最為知。先前我在這兒有討論過。巴哈的組曲,更是不用說了。他的六首英國組曲,六首法國組曲,以及六首組曲(partitas),除了是大鍵琴的名曲外,更是西方古典樂裡的鋼琴傳統曲目了。鋼琴家顧爾德(Glenn Gould),席夫(Andras Schiff),以及Murray Perahia(普萊亞)在鋼琴上所錄過的巴哈鍵盤曲,雖然風格大不同,但向來為人稱道,是用現代鋼琴演奏巴哈,不可多得的錄音。

當法國組曲成為十七、十八世紀全歐洲大鍵琴曲子的典範時,法國組本身又歷經了一種新的革命。站在這個改革漩渦中間的,正是Francois Couperin(庫普蘭)。他總共寫了27首組曲,分成四冊出版。他的前幾首組曲的開頭曲子為Allemande,Courante,Sarabande,和Gavotte,似乎在照著傳統在寫作。不過如果接著聽,就會發現他開始遠離這個固有的模式。在他的兩百多首大鍵琴曲子當中,絕大多數都加有標題的。許多是人名的標題,是當時社會上有地位的貴族,或是作曲家認識的朋友。不過,更有趣的是其他更生動的標題,從植物(蘆葦),動物(鰻魚),神明(愛神邱比特),到各式各樣的表情(天真、哀愁),人物(少女、寡婦、小丑),到翻筋斗、婚姻,風鈴,絲帶等無奇不有。甚至,有些標題非常莫名奇妙,像是那「神秘的障礙」,到今天大家還是搞不清楚倒底是什麼,真是耐人尋味。這些描述性曲子(character pieces),開創了法國大鍵琴音樂新的一片領土,持續了有近一百年。庫普蘭的作品集,可謂是法國大鍵琴音樂的極致,形形色色的曲子更是打造出了一個自己的小世界。

另一位巨匠為Jean-Phillipe Rameau(拉摩),雖以歌劇和芭蕾音樂見長,但在其他的器樂曲也有佳作。他在和聲上研究的一套學說,更是至今,念西方樂理的學生所在採用的。Rameau的大鍵琴曲子不多,只寫了五首組曲,裝飾音的繁雜程度遠不像D'Anglebert或是Couperin,不過他在和聲上和音色效果的處理,卻是比Couperin還更為大膽有創意。Rameau的曲名,也不輸Couperin,有「鳥啼聲」、「母雞」、「村姑」、「三隻手」等聯想力豐富的標題。我自己彈了幾首Rameau的大鍵琴曲子,對他的曲子,比起Couperin,更是喜愛。

無疑,法國大鍵琴曲,在Couperin和Rameau二位,到達了顛峰。


日薄西山- 末期的法國大鍵琴組曲

十八世紀後半,義大利曲風開始佔上風。奏鳴曲開始越來越受歡迎,漸漸取代了法國的組曲。在西方古典樂,大家也都知道這義法音樂形式的鬥爭,終究是義大利風勝出。奏鳴曲,協奏曲,和交響曲,將成為日後最普遍的音樂形式。

Couperin和Rameau之後的法國鍵盤作曲家,仍然緊抓著先前的傳統,幾乎無視於身邊正在改變的音樂潮流。這些作曲家在世的時候都是有名的作曲家,但今天多已被遺忘。同樣的時代背景下,他們特立獨行,不過更現實地,但同時也顯得像是跟不大上時代的音樂人。其中的少數位,有繼承Couperin音樂家族的Armand-Louis CouperinPancrace RoyerJacques DuphlySimon SimonMichel Corrette、以及先前有介紹過的Claude Balbastre。 他們的曲子,其實也有巧妙地結合一些義大利音樂的原素,但外表包裝則是不折不扣的法式風格。他們的曲子,時而放蕩不羈,時而華麗優雅,有些甚至大秀炫技。這似乎意謂著,Couperin和Rameau死後,法國鍵盤音樂並沒有隨之逝去,仍在這些後輩裡發出了最後的光輝。

本人對Balbastre和Duphly的音樂比較熟悉。他們的曲子,極具特色,未必Rameau比遜色,是首先推薦的。而Royer寫的一首進行曲,名叫La Marche des Scythes,表演起來精彩十足。網路上的大鍵琴家Skip Sempe所彈的這個版本,更是過癮(有一段左手的片段,聽似容易,但其實是有困難度的!詳見全譜)。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