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sser-known vocal works of Robert Schumann. Der Rose Pilgerfahrt + Requiem (Chorus Musicus Koeln/Das Neue Orchester/Christoph Spering)
「他讀Schumann(書慢),但做事可快了~~」
1850年,Schumann一家人到了Düsseldorf。音樂家好友Hiller原本是該城的音樂總監,不過被挖到了科隆。空的缺,Hiller便強烈建議Schumann去補。這個職位的基本要求,除了指揮樂團之外,也期待創作並公演新曲子。Schumann的作曲本領是無庸置疑的,但身為指揮家,完全是爛透了。在Düsseldorf的任期,只能用「災難」二字形容。到了後來,主要是助理Tausch在訓練及指揮樂團。三年後Schumann就被解聘了,沒多久他的精神病又發作,這次嚴重到住院,兩年多之後就過逝了。
儘管在Düsseldorf工作上的慘劇,而且距離他生命盡頭沒幾年,但從幾首大型曲子是感覺不大出來的。他的名作大提琴協奏曲、第三號「萊茵」交響曲,以及小眾但個人還頗喜歡的小提琴協奏曲都是這時期的作品。除了管弦樂作品之外,Schumann同樣有投入聲樂曲的創作。這張專輯收錄的兩首聲樂作品,一世俗、一宗教,今天鮮少聽到,不過都是同時期的作品。
Der Rose Pilgerfahrt (玫瑰巡禮) 這首歌曲集,有時也被歸類成一齣oratorio,是根據德國地方行政官及詩人Moritz Horn的詩集譜成的音樂。故事講的是一位玫瑰精靈(就叫Rose咩)渴望成為人類,想感受凡間生活,經歷七情六慾。在不斷苦苦哀求下,精靈女王只好成全她的願望。最後,她果真達成了戀愛、結婚、生子三大目標,欣然離世,上了天堂成為天使。原本編制是給小型室內演奏的,僅是合唱團及鋼琴伴奏。這首1851年的初演就在Schumann家庭的公寓,彈鋼琴的正是妻子Clara Schumann。原本Schumann似乎沒多大興趣將它改編成管弦樂版的,但在親友的強烈建議下完成,於一年後公演。這個版本,音樂色彩自然更為豐富。
24首歌分成上下兩部,前者10首,後者其餘14首。故事透過不同角色的觀點敘述及歌唱,旁白部分主要是給男高音。許多不同的情境,音樂頗為生動多變,但不會過於戲劇化,始終悠然淡雅。Christoph Spering帶領的古樂團Chorus Musicus Koeln及Das Neue Orchester,音色透明輕盈,沒有傳統現代樂器演奏的厚重,聽得很順耳,也比較適合這類的型曲子。
另一首Requiem(和先前的Requiem for Mignon不同),則是在Schumann有生之年沒有被演奏或出版的。Düsseldorf時期還有一首姊妹作彌撒Missa Sacra,不僅寫作時間相同,還共用一些音樂主題與旋律。會寫聖樂,除了因應Düsseldorf有市立合唱團之外,邁入中年的Schumann也開始著重心靈層面,宣稱自己是「虔誠但沒宗教信仰」(religious without a religion)。他甚至認為「創作聖樂是身為音樂家最崇高的目標」,要保留古樂前輩們大作裡的莊嚴,並以新時代風格點綴。不同於Brahms,Schumann使用拉丁文字,不過將Gradual與Tract兩段省略,最終樂章反而是將Benedictus-Agnus Dei-Lux aeterna合在一塊兒。 Schumann的Requiem是非常個人的作品,不適用傳統宗教儀式,但同時也沒有許多浪漫時期歌劇般的浮誇。和先前Berlioz的Requiem或是後來Brahms有名的《德意志安魂曲》的大編制與大規模相比,Schumann的安魂曲的演奏長度約半小時多,性質更接近Faure的。
比起Der Rose Pilgerfahrt,Spering的Requiem演奏比較沒那麼成功。前半段其實是還不錯的,但進入尾聲,樂團與合唱團感覺在辦例行公事,缺少了應該動力,處理太過於平淡。平靜安祥的氣氛好像成為無精打采的藉口,是相當可惜的。獨唱聲樂家裡,Olivia Vermeulen與Tobias Berndt因為有參與巴洛克音樂的演奏而有印象,其餘幾位則比較專攻浪漫時期的聲樂曲,所以不熟悉。五位的演唱方式符合當今浪漫時期的historically informed practice,所以也都很對胃。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