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February 15, 2024

Kurt Atterberg: Complete Symphonies (Ari Rasilainen)

Kurt Magnus Atterberg (12.12.1887-02.15.1974) 50th death anniversary.

「他怎麼變成這個樣子?!」
「Atterberg(啊,他被理)平頭了咩~~」
(註:瑞典話這兒的g要念成很輕的「yee」的聲音。一般中文翻成「阿特伯格」是用英式或德式的發音,其實不太正確。)

瑞典作曲家Kurt Atterberg的逝世50週年,這幾天順便找藉口拿出來複習一下他的交響曲。如果沒仔細看他出生年代,光聽他(大部分)音樂,比較難相信他和Stravinsky竟是同一時期的作曲家。一位可是走在音樂風格的前端,但另一位仍緊緊地守住浪漫曲風的傳統。某方面,Atterberg與同時期俄國的Reinhold Gliere或是美國的Howard Hanson,有更多相似之處。

或許更驚人的,是Atterberg的 斜槓人生。大學就讀瑞典的皇家理工學院的電機系的同時,他也成功被入錄取進皇家音樂學院。不知道當時他的課業是有多重,但能夠二者兼顧,也算不簡單。(查了一下谷歌地圖,發現兩個學院相隔並不遠,走路15分鐘左右而已)。雖然他很認真追求職業音樂家的生涯,但他同時申請並接受了專利局的職位,一做就是56年,待到退休。1936年,他甚至還被升成局長。這邊就不得不說,當時的瑞典專利局這種公家機關鐵飯碗,是真的那麼涼嗎?他不僅能繼續作曲和指揮,還加入並成立許多音樂家協會,歐洲趴趴走。

總之,他這輩子寫了九首交響曲,又是那個神奇數字「九」。甚至,他的第九號也是有合唱團與聲樂家編制的,不聯想到貝多芬也難。當然,Atterberg的第九號與貝多芬的第九號的性質還是有點不同,更像是一首清唱劇。而且,這首寫的年代最晚,經歷了兩個世界大戰,如同當時的許多藝術家一樣,Atterberg的世界與人生觀仍是有受到一定的影響的。反觀,他的前五首交響曲,是在他二十幾歲到三十幾歲的十年內完成。第六與第五的間隔有六年,而第七號與第八號,則與第六號再相差十五年左右。儘管如此,就算是第八號交響曲(1944年完成)的風格,仍採取很傳統的調性音樂。

除此之外,Atterberg的曲子也融入大量的瑞典民謠,因此旋律性高自然不在話下。北國風情的交響曲,有Sibelius的影子,卻沒他的冷冽。 豐富的器樂編制,音色與氣氛的營造,以及中間交響曲描述性高的標題,讓Atterberg交響曲都有一定的吸引力。最生動與有意境的,可能要屬第三號的Västkustbilder (West Coast Pictures 西海岸圖畫),描寫瑞典西邊的海邊小鎮Stockevik的風景。尾隨在後的,還有第五號「Sinfonia funèbre」與第七號「Sinfonia Romantica」。第四號「Sinfonia pizzola」標題的由來,則是Atterberg與另一位作曲家好友Natanael Berg相約的輕鬆挑戰,要寫一首簡短,二十分鐘左右的交響曲,而且還要有一段tuba獨奏~~

手邊CPO這一套交響曲集,原本是1998至2003年單張推出,後2005年再包裝在一塊兒發行。除了最後一張,每張CD都收錄了兩首交響曲,而第五張則是多加了一首他的交響詩Älven (河流)。芬蘭指揮家Ari Rasilainen在這個系列指揮了德國的三個廣播交響樂團(Frankfurt交響、Hannover愛樂、以及Stuttgart交響),氣勢磅礴,但同時具有層次感與清晰度。市面上另一套完整的交響曲集錄音為Järvi在Chandos那一套,而其他交響曲也有零散的錄音,僅在串流上sample一些。Atterberg並不是家喻戶曉的名字,連我瑞典大老闆也沒聽說過(芬蘭人哪一個不知道Sibelius...),因此CPO這套真的是不可多得。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