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ohann Adolph Hasse (03.25.1699 – 12.16.1783) 325th birth anniversary. Trio sonatas and sonatas.
Hasse是大約比Handel晚一輩,另一位征服了義大利歌劇界的德國人,總共寫了大約70齣歌劇,甚至比老大哥Handel還要多。他在世時的名聲極大,被各地方拉攏,在Dresden,Vienna,與Venice之間遊走。只可惜,被夾在晚期巴洛克Handel以及早期古典對歌劇進行了重要改革的Gluck之間,Hasse在過逝之後,他的大部分音樂基本上幾乎就消聲匿跡了。二十世紀的古樂運動,讓他許多音樂開始被世人重新認識,但和Handel與Gluck的歌劇相比,仍然還是相差一大截。
想認識他更完整的生平,請直接看龔詩堯的這篇大作 ,這邊就不再多著墨。
在這兒直接進入正題。先前發過一兩篇介紹Hasse的音樂,自然是他的聲樂戲劇作品。但是我對Hasse音樂的初體驗,其實是在我還未掉進古樂聲樂的時代所接觸到的六首三重奏鳴曲。雖然Hasse主要的名聲建立在他的歌劇上,但上他留下的純器樂曲亦不少。這套標題為作品二的三重奏鳴,最早是1730年於Amsterdam經Gerhard Fredrik Witvogel出版的,後也在巴黎被Le Clerc重發行。不過到了英國,道德標準稍差一點的John Walsh於1739年私自更改(多半為盜版),叫它為作品一,簡直就是來誤導後人的。
更詭異的是,其中有兩首奏鳴曲,甚至還被歸為Quantz的曲子。甚至,多年前和幾位認真的業餘音樂家一塊兒試試新曲子時,為一首「Quantz」C大調的奏鳴曲。但沒彈幾個小節,我就驚覺大叫「這不是應該是Hasse的曲子嗎?!」。因為是先接觸Hasse的(加上其他原因),所以至少目前仍是認定是他的了~~
這些晚期的三重奏鳴曲,基本上已經將sonata da chiesa(教堂奏鳴曲)和sonata da camera(室內奏鳴曲)二者都打散在一塊兒了,標示速度和舞曲標題的樂章常混在同一首奏鳴曲裡。而晚期巴洛克至galant(「優雅」)的風格,旋律舒服悅耳的 ,雖有時不免聯想起前輩Handel與Telemann的音樂,但其他時候曲風更新潮。這些奏鳴曲的編制標明可給雙小提琴或雙長笛,代表Hasse為擴大購買客戶而展現出一定的彈性。因此,手邊這張Nuova Era的音樂家們,正好就這樣安排,一半的奏鳴曲用小提琴,另一半則是用長笛。Artificii Musicali這個古樂團,今天早已經解散了,網上搜尋各成員的去向,只有看到小提琴夫妻擋Dario Luisi與Susanne Scholz還有一些消息。這是我手上該團的第二張專輯,第一張是多年前介紹過的Hasse老師Porpora的Sinfonie da Camera Op.2。
儘管是1994年的錄音,但是Artificii Musicali的演奏仍然極為耐聽。或許和二十一世紀新一代的年輕古樂音樂家相比,沒有那麼熱情,但不僅音樂的斷句與修飾拿捏恰當,而且自加的裝飾音也非常稱職,散發出一種隨性感。或許也是自己在大量接觸古樂的青澀求學年代所買的專輯,所以同時會勾起許多回憶。原本以為只是對一種懷舊的偏見,但近來拿出來重聽,發現真的是演奏極佳的錄音。
十年後,古樂團Epoca Barocca在Chandos推出了一張Hasse的Sonatas and Trio Sonatas專輯,而且還說都是premiere recordings,自然也激起了我的好奇。但是入手後之後,發現有點被誤導。專輯上第一首的F大調三重奏鳴曲,其實是作品二第四號G大調的另個手稿版本,將樂器編制改成了小提琴與雙簧管。因為有這樣的先例,因此Epoca Barocca自行將作品二的另外兩首奏鳴曲也如此改編,並同時把調號降了一個全音。其餘三首倒是新的曲子,分別為一首小提琴奏鳴曲、一首雙簧管奏鳴曲、以及一首四重奏。最後一首的編制相當奇特罕見,給的是雙簧管、低音管、chalumeau、與數字低音。
Epoca Barocca也是愛錄小眾不為人知的古樂曲目,必然會引起我的注意,前前後後也購買了他們不少的專輯。創團的古雙簧管演奏家Alessandro Pique同是Europa Galante與Le Concert Des nations的成員,可謂經歷豐富。而吹低音管的,是另一位來自義大利的知名古樂音樂家Sergio Azzolini。儘管如此,Epoca Barocca通常演奏的風格,和採取的速度,都比較謹慎一些。穩紮穩打的表演,當作首錄其實都還不錯,但若和其他錄音稍微比較一下,詮釋則常會相顯保守點。這張錄音並不是不喜歡,但就是少一點令我不斷留連忘返的元素。但是推廣Hasse鮮為人知的音樂,Epoca Barocca還是功不可沒。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